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科學分析重組路線 有助提升巴士效率

2020-08-14 20:38


澳門交通事務局上月31日宣佈,於8月1日起大幅縮減多條巴士路線。
根據交通事務局的路線時間表顯示,多條主幹巴士路線大幅縮減班次。雖然大部分日間的班次只縮減數分鐘,但到晚上8點後,多條巴士線包括去年全澳載客量最大的3號線縮減至20分鐘一班,到晚上十點半後更延至30分鐘一班。另外兩條通宵巴士線N5及N6更減至一小時一班,其班次裁減幅度被受爭議。
有市民認為,絕大部分學生並非在晚間上學,選擇於晚上大幅裁減巴士班次令人費解。雖然旅客及外勞因疫情大幅減少,但賭場、餐廳及商舖等仍然營運,在晚上10時後仍有不少市民需要搭乘巴士上下班,部分路線班次不足,使大量市民難以搭車。
事後交通事務員舉行「暑假期間調整巴士班次」記者會,向市民解釋裁減班次的原因。局長林衍新在發佈會上就事件令市民產生誤解致歉,並於翌日增加巴士班次。
雖然通宵巴士線已恢復正常班次,但日間巴士路線到晚上8點後多條主幹線班次仍維持20~30分鐘一班,造成了凌晨的巴士班次比晚上11時還要頻密的奇怪現象。筆者也認同為客量減少而相應調整班次,但全澳巴士線在晚上統一裁減至20至30分鐘一班,是否沒有按實際的客量需求來調整巴士班次?
科學分析重新規劃舊區路線
現時澳門有不少的巴士路線是在回歸前規劃。回歸後,澳門博彩業及旅遊業起了重大的變化。雖然交通事務局在近年不斷對舊區路線進行修改,但未能解決根治問題,近年更把舊區的部分小巴線改用中型巴士行駛。
由於澳門舊城區街道峽窄,並非每一條街都能夠讓車身較大的中型巴士通過,因此部份路線需要繞經更遠的道路才到達目的地。受風順堂區及十月初五街等道路限制,更要從18路線分拆多一條行走外圍的18B路線,迫使18路線大幅裁減巴士班次(由原來數分鐘一班延至14分鐘),影響舊區的市民出行。在增加替代路線後分散了資源,除了班次減少外,使「路線重疊」及「有去無回」的問題更加嚴重。現時由水坑尾往白鴿巢分別有8A、18A、18B及19四條路線,但由白鴿巢一帶沒有巴士路線前往水坑尾;在媽閣及下環可搭乘18、18B及26三條路線前往新橋及鏡湖醫院,相反在新橋及鏡湖醫院一帶沒有巴士線前往媽閣及下環。交通事務局在年前對7及7A兩條路線進行合併後,往來新口岸皇朝與新橋之間幾乎與8號路線重疊。由於路線規劃問題,現時搭乘巴士由鏡湖醫院往關閘需時約30分鐘,但由關閘搭乘17號路線巴士往鏡湖醫院則只需約12分鐘。
單單只對舊區巴士路線進行輕微修改,並未能提升營運效率。交通事務局理應先對風順堂區、新橋、東望洋一帶;山頂醫院線,以及離島的巴士線,按照客流量的需要,而非現時行走該區的路線及站點來進行重新規劃及站點調整以增加效益。就以新橋為例,以最快捷的路線往來關閘、亞馬喇、媽閣,以及新馬路中區等地,把乘客送到主要區域,並為往來舊區的市民提供最方便快捷的轉乘服務。在情況許可下才使用載客量較大的中型巴士行走,如道路環境不想理,不應強制使用中型巴士繞經更遠的道路。值得一提,自從7與7A合併改線後,現時再沒有巴士路線由新橋前往新馬路及媽閣等地。俗語有曰「路通財通」,在疫情期間入境旅客量大幅減少,但本澳居民前往噴水池的人流並沒有增加,主要原因是部份巴士網絡未能配合,市民沒有意欲前往噴水池一帶。在沒有入境旅客情況下,新馬路及噴水池一帶如像死城,多家店舖已相繼關門結業。
應使則使  提升巴士效益
除了多條巴士線「左兜右轉」、「有去無回」及「過度重疊」外,本澳巴士路線也需要解決「覆蓋率不足」。其實離島有不少路線也理應重新規劃,筆者就以11及26路線作為例子說明。前者於80年代末規劃,後期路線不段修改及延長,使11路線在氹仔住宅區近乎每條街也可找到它的踪影。同時該路線受道路環境的影響,未能改用大型巴士來提升載客量。由於路線太迂迴,11路線由新馬路前往海洋只需約10分鐘,但由海洋前往新馬路則需約40分鐘。另一方面,新馬路噴水池是旅客來澳的最主要地點之一,但在新馬路從來沒有巴士往來氹仔碼頭及機場,旅客在沒有澳門通的情況下不可以同一價錢轉乘其他巴士路線。為配合政府於氹仔碼頭將來發展成海陸空交通樞紐,交通事務局應考慮通過重組11路線把氹仔碼頭/機場與新馬路重新連接(在2006年之前曾有巴士連接兩地),來回盡量行經相同路段,在行經海洋花園後,以較直接的距離往來氹仔碼頭/機場,改用載客量較大的巴士行走,更可替代36、MT2,或MT1的部分路段再進行重整,減低在客量較少路段上的路線重疊問題,重新分配資源,以較經濟的方式提升效率及班次。
澳門有不少路線在開線時其路程相對較短,在後來的修改路線計劃中越修越長。其中26路線行走的路程更是全澳之冠,來回全長約41公里(在1994年開線時,來回全程約28公里),現時該路線的行車時間超過兩小時。其實26路線可分拆為「氹仔碼頭~媽閣~白鴿巢」(路程可縮減至約27公里),以及與15路線整合為「氹仔碼頭~路環~九澳」。這樣的修改,使前者可以用較頻密的班次提供服務。(待續)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