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總規草案爭議多 只有口號沒有配套?

2020-09-19 13:11

位於氹仔北岸、介乎舊澳氹大橋至友誼大橋之間D區
政府於2014年3月實施《城市規劃法》。根據該法律,政府必須草擬 「總體規劃」以訂定整個澳門的空間整治、土地使用和利用條件,並對公共基礎設施與公用設施作出合理的綜合部署的城市規劃。一拖6年後,總規終於在今年9月開始諮詢,而且「好事成雙」,《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下簡稱《總規》」)及《輕軌東線方案》齊齊出台並一同作公眾諮詢。
然而「慢工」未必出「細貨」。草案一出,坊間即全方位提出質疑。部分爭議如下:
澳門未來20年 城市發展仍凌駕保育
《總規》提倡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然而如何提升市民生活質素,改善居住環境等促使澳門市民「快樂」的要素,《總規》並沒有清晰提及。在不少市民眼中,在這份20年整體規劃草案仍以城市發展凌駕保育。總規13個策略指引中,首6個都集中強調發展、建設、區域合作/發展等。第一條指引則清晰列明,需要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體現澳門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強澳門國際和區域地位,並深化其空間功能,同時推進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支撐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第二條則強調「強化城市多核心發展及開拓多元發展地區,提升職住平衡、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經濟適度多元」。首兩條策略指引已清晰指出,政府對澳門未來20年發展方向取態仍側重發展,而非創建悠閒城市。
 倡綠色出行 公交優先配套欠奉
雖然政府一直倡議綠色出行、公交優先,但未見其有效減少私人車量的措施。相反提出針對「未來對停車位缺口較大的地區採用多管齊下的措施,適當增加供應及優化停車位資源」。
總規對於如何疏理目前澳門發展遇到的問題,諸如交通擠塞病入膏肓,長年位居世界榜首的人口密度,空氣質素日漸惡劣等,沒有著墨更多或略略帶過,缺乏自省,猶如「盲頭烏蠅」缺乏解決問題的方向。文中雖多次提倡以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來疏理澳門交通運輸,但TOD強調人、城市活動、建築物和公共空間共冶一爐的密集城市,步行和騎單車出入往來輕鬆自在,到市區其他地方的交通服務亦十分便利,也意味著以最低的支出和環境成本達成最有效及健康的出行方式,令所有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機會和資源。TOD是追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公平、共同繁榮的必要基礎。然而,澳門的交通配套是否能夠配合這種發展導向?這導向的背後的理念是否真的能被政府人員所理解呢?細看總規行文,著實沒有指出市民可以健康出行的方式。
D區填海計劃有可能消失 毀譽參半
雖然總規草案文本中仍有新城D區的規劃,但政府在總規開始諮詢後突然公佈有意取消D區填海計劃,指填D區未必是最合適。
早於2008年,澳門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正式提出填海申請,國務院於2009年11月正式批覆,同意特區政府填海造地約350公頃,建設澳門新城區。填海區共分為五塊,分別位於澳門半島東、南,以及氹仔的北面。事隔逾十年後,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早前透露,澳門政府已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請,以填新城A區與澳門半島東北側之間的水道,取代原規劃的填海D區。
政府今天的解釋是,他日填完水道可成綠化區,使A區及澳門半島東北的居民都可以享受。羅立文又重申,目前仍在諮詢階段,仍有機會作出修改,不涉及違反《城市規劃法》。然而,原D區約有面積58公頃,但填水道則只有41公頃。也有意見直指,若D區取消,過往政府曾公佈與D區有關項目去向如何?例如已投入過億研究費的第五通道、原訂連接新城B區和D區的澳氹第五條通道(即嘉樂庇總督大橋旁興建海底隧道工程)要如何是好?總規草亦設定,新城C、D區為商住兩用區,現在D區在可能取消的情況下,會否出現有關的替代方案,抑或全無下文?
山體保育不容有失 綠色空間要增加
總規草案建議,將疊石塘山某地段列為居住區。此舉再次觸動市民支持保育山體的決心與行動。政府官員多次表示,該地段只是中低密度的居住區,且該區一直存在住宅規劃。市民則齊聲反駁,山體罕有必須保護。路環是全體澳門市民的後花園、市肺,不應興建更多住宅,目前亦無數據支持路環有低密度住宅的需要。
事實上,坊間亦有意見指出,今次的總規草案只是澳門城市的「現況圖」,甚至連一些現有的休閒用地、山體亦未有保護。草案聲稱要「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但生態保護區、公共設施、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這些直接影響居住環境的重要元素,暫時都未見總規草案中有更進一步的想象。遍地盡是黃色的居住區,綠地與公共開放空間不足,又如何體現宜居?
這亦帶出,當澳門犧牲海域得到更多的土地,這些土地能否使大部分市民受惠?翻看總規草案, 2040年澳門總面積為36.8平方公里,屆時總人口預計有80萬。然而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狀況堪虞,只得8%,生態保護區的面積亦僅有18%。若以目前居住分佈狀況推測,二十年後大部分居住人口仍集中在澳門半島,大片綠地及山體則多在路環,當前的澳門半島,連確實的綠化面積亦難以得見,只得「石屎森林」。不論是目前的都市規劃以及總規中的新區規劃,一個缺少綠地的都市規劃,能否將理想中的「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帶給市民?
 主教山景觀視廊不能缺 氹仔北海濱應保留
考慮到南灣湖以西的政府設施位處於重要景觀位置,為保護主教山聖堂與西灣湖之相互方向的景觀,政府建議外港區2,即目前南灣C、D區及新城B區的建築,高度不超越西望洋山約海拔62.7米的山頂高度,並須採用具特色的建築設計。政府解釋,沿海地區新發展項目的建築高度應為較矮,並考慮階梯式建築高度輪廓,體現城市特色的標誌性門戶景觀及實現高低錯落有致的天際線。政府計劃將該區發展成「濱水歷史旅遊軸帶」。但有意見認為,一旦日後該區興建更多建築物,屆時主教山景觀必受破壞。
政府提出21個保護制高點、城市景觀或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策略性公眾景觀視點、特定方向視域及視覺走廊。然而,市民質疑為何獨欠主教山至舊大橋此一極具特色之景觀視廊。澳門的區旗及區徽內的大橋指的就是舊大橋,故此景觀視廊理應更具代表性。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回應指:此一決定只是跟隨已諮詢的《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內容進行,不可能就此「不停爭拗、沒完沒了」,政府已平衡各方面、盡量做到最好。但根據文化局的《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公開諮詢意見總結報告,針對景觀視廊這議題,「增加主教山至嘉樂庇大橋的景觀視廊」是討論最多的具體話題之一。政府實須從長計劃,審慎三思。
另外,總規建議氹仔北區1,即包含原海洋世界發展計劃地段,一併擬發展為濱海商業區。運輸工務司長長羅立文表示,澳門商業用地較為缺乏,若有空地則會設為商業用途。但有意見則指,氹仔北海岸需要保留作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一來可以滿足氹仔因人口漸長對更多公共休憩空間的需求;二來氹仔亦須保有完整開揚的海濱景觀。相反,一些珍貴的海濱地段,都被政府建議發展成商業區如南灣C、D區及新填海B區、氹仔北等。
總規與輕軌同時諮詢 一時三刻難消化?
事實上,今次總規諮詢的內容甚多,且連同輕軌東線工程同時諮詢。一份95頁的《總規》草案,再加上輕軌東線這影響澳門未來集體運輸的重要項目,有不少意見均認為,市民要同時消化並不容易。將如此重要的兩個項目同時、同場諮詢,能否達到預期效果? 但事關澳門未來,實需要澳門市民齊心協力,共同思考,為城市的未來發言。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