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港珠澳大橋勞動節假期小客車免費通行
  • 內地旅客稱巴士增電子支付方式遊澳方便
  • 旅遊局積極籌備迎五一旅客
  • “消保易”增網上通報展銷展覽活動
  • 當局職安健巡查作5宗處罰 2工地停工
  • 【神舟系列】神十七乘組為艙外維修打下堅實基礎
  • 布林肯同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面
  • 下月初3場配對會提供436職缺
  • 澳大辦葡語演講 學生: 澳門環境助力學葡語
  • 湖畔大廈火警2傷 疑電線短路引致
  • 司警多方位預防及打擊詐騙犯罪
  • 本澳未來2小時料受雷雨區影響(10:50)
  • 歐陽瑜: 高新科技產業各項政策正按步落實
  • 歐陽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政策正按步落實
  • 【強降雨】珠海部分山體地質災害風險增
  • 餐飲業智能升級方案展示會延長開放
  • 女子冒充參茸店負責人詐騙街坊58萬元
  • 布林肯訪華期望此行富有成效
  • 王毅晤匈外長 冀歐盟理性看待中國發展
  • 分別有議員提出書面質詢

東望洋燈塔見證澳門百年巨變

2020-09-24 06:30

清同治四年(1864年)的當年今日(9月24日),中國南方珠江海域的一個小漁港的小山頭上,一道光線劃破漆黑的夜空。從當日起,這度光線每到晚上都會亮起,成為了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化的燈塔,此後燈塔在雷達還未普及之前,是進入珠江的地標,更是在世界地圖上標註了澳門名字的座標,這是澳門的世遺景點、澳門八景之一的東望洋燈塔。燈塔屹立的155年,見證了澳門由小漁村蛻變為國際都市。
東望洋燈塔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山峰松山之巔。松山又稱為琴山,因為其橫臥似瑤琴而得名。此山在清代光緒年間之前,原為一座光禿禿的山崗,泥石裸露,後來澳葡政府要改善二龍喉一帶的市容和進行綠化工作,在東望洋山種植了很多松樹和榕樹,松山於是變成了一個綠色的小山,後因為松樹成蔭而被稱為萬松嶺,簡稱松山。
東望洋燈塔建於東望洋炮臺上,這座炮臺於1622年修築,初由戰敗被俘的荷蘭軍所建,炮臺還包括一座聖母雪地殿聖堂教堂,祀奉雪地聖母(Nossa Senhora da Guia)。至1637年擴建炮臺,工程於翌年完工,有哨房、火藥庫、樓塔。此後,炮臺一直被列為軍事禁區,只有每年的8月5日聖母誕及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予公眾進入。1976年,葡國軍隊撤出澳門,炮臺失去軍事作用,於是被闢為旅遊點。
炮臺上的燈塔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維森特·羅紮所(Carlos Vicente Da Rocha)設計,於1864年動工,翌年9月24日正式開始運作。燈塔為白色的外牆,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與直布羅陀歐洲之角的燈塔風格相同,建築為一圓柱形結構,底部直徑為7米往上收分為5米,總高15米,內部共分三層,有一迴旋梯連接垂直空間,塔頂設置巨型射燈。
燈塔在落成最初只是靠一盞燒椰子油的「火水燈」發光。1874年,燈塔因甲戌風災受損,於1894年重修完成。燈塔於1910年6月29日經過重修後,發光系統改為電燈泡,反射的光亦由稜鏡運作,其射程可達16海浬之遠,不過由於時代久遠,這個發光系列的巨型水晶射燈的製造的工廠早已停產,目前該射燈全球就僅有兩盞。
1992年,東望洋燈塔獲評為澳門八景之一,並在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於2019年被列入中國工業遺址名錄當中。
東望洋燈塔由於地勢高,除了用作導航外,亦被用作懸掛颱風訊號和燈號,向公眾發放風暴消息。每逢有颱風吹襲,氣象局會在燈塔前掛出風球訊號,全澳門都能清楚看到風球訊號,可惜近十多年,澳門經濟發展,興建了不少高樓大廈,部分高樓將燈塔的視線遮檔,令不少區域都看不到燈塔。於是發在2007年引發澳門居民保護東望洋燈塔的景觀運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到投訴曾發信警告澳門政府,要求保護東望洋燈塔景觀,不然可能被除名。事件令到中聯辦將原計劃興建的99.9米辦公大樓降低至88米高。而當時的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亦簽署批示,限制東望洋燈塔周邊興建的樓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