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保生文化祭
  • 土石崩塌
  • 陸促日妥處涉台問題
  • 陸商參展
  • 滬人大原主任董雲虎被訴
  • 金色麥田
  • 美大使感謝華拯救同事
  • 墓地貴於房價
  • 聯國籲查加沙集體墳墓
  • 美國務卿布林肯抵滬
  • 美大學爆反戰示威浪潮
  • 以媒:以軍很快進攻拉法
  • 國台辦:“倚武謀獨”注定失敗
  • 普京:國際恐怖主義威脅仍嚴重
  • 李廣蘇:奔天的“蝸牛”
  • 陸:推高台海衝突風險
  • 葉光富:重返“天宮”
  • 李聰:拿到太空“船票”
  • 神十八今晚升空
  • 神十七乘組下周返地

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

2020-10-06 06:35


    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

    【本報綜合報道】據中新網五日消息:北京時間五日下午,二○二○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哈維 · 阿爾特、邁克爾 · 霍頓和查爾斯 · 賴斯共同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

    據介紹,三位獲獎者取得了開創性發現,鑒定出一種新型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使血液檢測和新藥物研發成為可能,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由此,二○二○年“諾獎周”正式開跑。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着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

    呼籲全球團結抗疫

    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早在新冠疫情初期,二○一九年諾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斯巴什就與多名科學家成立研究小組,並發佈建議報告,內容涉及安全恢復經濟等。一九九六年諾獎得主、澳大利亞免疫學家多爾蒂研究院旗下的實驗室則成為除中國外,全球首個培育出新冠病毒的實驗室,這一成果對於幫助科研人員檢驗新冠疫苗是否有效“至關重要”。

    而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停止資助從事冠狀病毒傳播研究的、曾與中國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的非政府組織“生態健康聯盟”時,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在內的七十七名美國諾獎得主,更是站出來聯名抗議,要求其採取適當措施,糾正這種不公正行為。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多爾蒂多次呼籲全球團結抗疫。

    二○一五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也說,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命運是共通的,呼籲全球科研和醫務工作者以開放的態度和合作的精神,投入到傳染病防治中去。

    獲獎名單是抗疫史

    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一九○一年首次頒發至今,在其獲獎名單中,似乎能發現一部人類與傳染病的“戰鬥史”。瘧疾的治療方法是甚麼?如何降低肺結核死亡率?乙肝疫苗是誰發現的?諾獎得主在其中的貢獻,不可小覷。

    抗瘧領域的研究,如同與瘧原蟲奪命速度的賽跑。二○一八年,有四十點五萬人因瘧疾死亡,直至今日,它仍是非洲兒童主要的死因。

    不過,科學家們研究的腳步從未停下,該領域已產生了多個諾貝爾獎。英國醫生羅斯憑藉證明按蚊是瘧疾的傳播媒介,獲得一九○二年諾貝爾獎;法國醫生拉韋朗因發現瘧原蟲,獲得一九○七年諾貝爾獎……

    最為中國人熟知的,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從中藥中分離出抗瘧藥物青蒿素,獲得二○一五年諾貝爾獎,以此為基礎的瘧疾療法,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