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總規未見分佈指標 未來文化設施在哪兒?

2020-10-31 14:23






澳門城市總體規劃自諮詢以來受到不少質疑,當中包括公用設施的分佈及覆蓋率不明。公眾諮詢會上亦有市民指出,總規草案未見社區文化設施,反而側重「文化地標」,擔心令社區居民接觸文化藝術的成本增加,也令文化地標周邊地區「貴族化」。
本地文化組織「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日前舉辦「劇讀沙龍」,探討總體規劃中的文化想像。出席嘉賓、澳門劇場製作人陳詩琪認為,文化設施應貼近社區,而澳門欠缺文化政策,有感現時文化被邊緣化,「永遠有事比文化重要。」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指出,文化設施在總規草案中屬「公用設施」,當中沒明確訂定其比例為多少,意味着將來設立的「公用設施」不一定是文化設施。
「公用設施區」佔一成 文化設施佔多少?
在是次總規草案中,文化設施屬「公用設施區」範圍。在之前的諮詢會中,政府曾表示,居住區中也可設公用設施,並非只有「公用設施區」才有。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指出,「公用設施區」包括康體、教育、醫療、文化、社會服務、市政服務等,「即將來可以是表演場地,也可以是街市。」而且根據條文,各類區域大多只訂明「不兼容工業」,「即商業區能否有住宅?沒說不可以。居住區能做商業嗎?沒說不可以。我懷疑公用設施區也能用來建樓——它沒說不可以。」而如果條文沒有明確定明,今天官員口頭說的在將來不一定會能兌現。「居住區也可以有文化設施,但包含了在哪裡,屆時是否真的有呢?是沒有人能保證的。」
對於總規草案文本中提到「公用設施區」將佔土地使用比例10%,林翊捷認為,這一成當中有多少屬文化設施尚不確定,「能否佔這一成中的一成,也是一個謎,因為有很多其他設施競爭。」例如離島醫院、橫琴澳大、南灣C、D區的行政區等等,都屬於「公用設施」,加上舊城區已很密集,並非畫了規劃圖就可以有設施,認為這很難在短時間內做改變。他又笑言,其實不用太在意百分比,「(新城)D區不填,(土地面積的)分母已不同了。」
設施能否遍地開花 讓藝術扎根社區?
對於文化設施的分佈,澳門劇場製作人陳詩琪也表示關注。她指,現時澳門的文化設施不足,而今次總規草案中提到的皆是地標性的文化設施,例如在新城A區南端建設城市級地標性文化設施、荔枝碗船廠片區等,「我看不到有表演場地的講法。」而每次提到文化設施,政府總回應指文化中心旁邊已正在建黑盒劇場。她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均綠地面積除應有一定大小外,也應於居民的300米的範圍之內,認為文化設施應參考,「這是可達性問題。」她擔心,如把文化設施放得很邊緣,會讓居民對文化藝術產生距離感,「覺得文化永遠都很遙遠。如居民覺得文化與自己無關,你要發展這產業、行業時,你怎樣把這件事和居民的生活聯繫起來?是有困難的。」
她表示,不反對有地標性文化設施,但認為應不只需要有地標性文化設施。她又提到,當年提出「活化工廈」政策令工廈空間的租金飛升,不少民營藝術空間因而結束。如將來慕拉士大馬路、提督馬路一帶的工業大廈要改成商業區及居住區,現存於這些空間的藝團應怎辦?「如要去到北安,那對產業發展將有很大影響。試問你要觀眾去這地方,(藝團)排練要去這地方,其實不是很方便大家,它不能融入生活,就變成邊緣化再邊緣化。」
陳詩琪又認為,如想發展藝文行業,或希望居民生活有更豐富的選擇時,應要讓居民在日常生活開始能夠接觸到藝術,而非一年只有一次大活動。而若要令文化藝術可以扎根社區,駐點非常重要,「因為有駐點才會聚人,才能延伸發展出很多不同活動,然後有社群的營造,這自自然然會凝聚一班人去參與,甚至居民會覺得文化重要。無論將來是文化消費或對文化的重視、認為在社會上有價值,而我暫時看不見整個規劃中有提升文化價值的空間,反而是(文化)逐漸被邊緣化。」
文化城市該有的 總規有願景嗎?
而對於是要先有文化設施,還是先有文化政策,陳詩琪認為,應是兩者同步,「因為是配套。」林翊捷指出,看不到整個特區政府的政策有貫徹在今次城市總規的文本當中,認為如確實有此政策,就應貫徹到城市空間的每一部分。「如這是旅遊城市,有些東西應要有,如這是一個文化城市,有些東西應要有,但現在看不到。」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