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內地首季出入境逾億四人次
  • 央行原副行長范一飛一審認罪
  • 我國成功從美追索38文物
  • 數字技術為中外文物展注活力
  • 俄導彈襲烏18人死
  • 歐盟加緊制裁伊朗
  • 美媒:拜登施壓巴總統被拒
  • 中方籲立即實現加沙停火
  • 外媒:美同意以進攻拉法
  • 伊朗準備應對任何襲擊
  • 印尼總統佐科晤王毅
  • 華再促菲重信守諾
  • 王毅:遵守國際法美沒有“特權”
  • 印尼當選總統:中國是好朋友
  • 王毅:加快推進南海磋商
  • 桃園連續三天停電當局挨轟
  • 水浸街
  • 兩岸同胞共拜人文始祖
  • 延役之哀
  • 台軍P-3C疑誤射小牛導彈

國家糧食安全有保障

2020-11-03 06:35






    國家糧食安全有保障

    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超過了一千五百公斤的預期目標。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應對極端天氣佳

    據新華社報道,去年十月,在同樣的地塊,這次測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品種“三優一號”取得了畝產一千○四十六點三公斤的成績。當時,這位“尖子生”是以單季晚稻的身份“應考”,而今天它首次作為雙季晚稻的畝產成績儘管“只有”九百一十一點七公斤,卻更顯難得。

    首先,“三優一號”作為雙季晚稻的生長期比單季晚稻少了一周。“這就像一個學生在考前減少了複習時間。”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介紹,雙季晚稻的實際畝產要想突破七百公斤是很難的,目前普通農民種植一般品種每畝能夠產出五百五十公斤已是頂尖水平。

    其次,今年南方普遍遭遇的極端低溫寡照天氣給水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衡南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李秋生介紹,他們對比氣象數據發現,在水稻生長最關鍵的時期,去年測產地塊的有效光照是一百八十七點八小時,而今年只有四十三點八五小時。累積溫度方面,今年九月也比去年同期減少了超過六十攝氏度。

    “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相比前兩代普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這次測產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夠突破雙季畝產一千五百公斤的關鍵原因。”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三代雜交水稻項目主持人李新奇說。

    讓農民輕鬆種田

    把專家在試驗田種出來的產量最大程度地搬到農民的生產田,是袁隆平團隊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普通農民能不能輕鬆駕馭第三代雜交水稻?種出來的產量會不會大打折扣?

    清竹村農戶陳太佳是試驗田的具體負責人,他最有發言權。陳太佳告訴記者,儘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給了他一份技術方案,但施肥打藥、田間管理都是他自己組織人員實施。“試驗田的用肥量比我們平時種田多不了太多,而且肥料都是我去鎮上的農資店買的。”陳太佳介紹,說起種田的水平,自己在全村頂多算中等偏上。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說,從播種到收穫,他們只去過試驗田兩次,這和過去有專門團隊長期駐地指導完全不同。“第三代雜交水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揮了雜交優勢,它本身的旺盛生命力能夠為農民節省成本和精力。”李建武說。

    “清竹村的種植環境並不特別,海拔不到一百米,我們也沒有對水稻特殊照顧,整個過程與普通農民正常種植差別不大。”李秋生說。

    攻雙季稻意義大

    普通老百姓或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一季畝產量早就突破了一千公斤,把它們種兩季不就超過二千公斤了嗎?為何還要攻關雙季畝產一千五百公斤?

    “首先,目前畝產突破一千公斤的品種,都是一季稻,也叫中稻。從我國水稻產區的普遍實際和栽培模式來說,同一塊耕地,種了一季稻就無法再種雙季稻。”李新奇介紹,分開比,中稻產量一般都比早稻和晚稻高,但合在一起比,中稻產量又高不過早稻加晚稻之和。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供應陷入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今年高度重視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過去我們常說‘噸糧田’,指的是雙季畝產達到一噸,這個早就在農民的生產田裡實現了,但一點五噸還從未實現過,因此這次測產結果對於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李新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