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發現身邊的藝術 — —當代舞不遙遠

2021-01-17 13:12

身體旅行(Photo by Justin HoYin)

快閃即興(Photo by Justin HoYin)
「發現身邊的藝術」繼續成為藝穗節另一個「穗內有萃」——「在地」今年的主題。「在地」以當代舞演出為主,今年已是第三次參加藝穗節。從2019年的系列活動,到去年的成為「穗內有萃」之一,2021年「在地」繼續與多位藝術家合作,在全澳多區表演,展現這種藝術的可能性。
策展人黃翠絲(Tracy)表示,未知今年以後「在地」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但未來會繼續在這方面推廣。「因為辛辛苦苦用了幾年時間去建立,大家在耳邊知道『在地』這事時,我們不希望在這時就斷了。」
延續去年成果 繼續全城舞台
今年的「在地」分為六個部分,較去年多。重點之一的「身體旅行」邀來了「楊麗萍現代舞團」編導及演員楊必熙、旅美舞者周貴東、漢諾威國際編舞比賽獎項得主龔興興,以及本地新晉編舞劉沛麟。藝術家會在板樟堂前地、康公廟前地、大炮台花園、九號碼頭天台等地演出。同時,曾獲台新藝術獎提名的林廷緒、舞蹈藝術家楊世豪、雙人當代舞團Ghost Group的作品將以錄像方式於現場演出前放映。整體作品數量較去年多,而作品中有的結合了馬戲大環,有的藝術家民族舞的背景,有的則結合了多種元素,不少都多次獲獎,認受性高。Tracy分享,因為疫情,今年集中邀請亞洲的藝術家。團隊曾於內地公開徵集作品,並收到幾十個作品,今次部分演出正是從中選出。
「我們每年找的作品都集中是可以結合不同元素的舞蹈,較着重身體性,給人第一印象是很吸引的,質量要很高,未必是很概念性的。我們慢慢思考自己這兩三年邀請的藝術家,發覺我們喜歡邀請一些獨立的藝術家或小團體,或新晉的年輕編舞,因為我們自己本身都是這類人,發覺這些人其實最需要機會,他們的作品也是最有趣的,不像大團那種咁有限制的呈現方式或思維方式。我們慢慢發覺想集中在這些作品或編舞上。小作品,但很有趣很特別的。」
在地播下種子 拉近距離
而除了去年的工作坊、快閃即興、身體旅行、步入劇場等等之外,今年「在地」加入了「隨樂而動」,由本地澳門音樂家潘子文演奏。「現場會設一個空間,讓觀眾隨意舞動。因為上一年在快閃即興,很多觀眾跟着我們跳,所以今年想設一個空間出來,不是說一定要你參加,但你可以去感受這件事。」同時Tracy也嘗試在大學生中進行推廣。「再多了一個外展的部份,我們叫『孵化計劃」。在去年11月已做了好幾個工作坊,和大學生做一些身體即興,一些練習,和他們分享一些方法、身體等。我們從中也選了一些學生,有興趣的、或他想參加我們的節、或我們都覺得有潛質可以發展的,去參加我們『快閃即興』的演出。我們希望可以再針對性一點去建立一些人群,例如大學生,我們覺得是最有潛力,最容易接受到我們訊息的一部分人群。」
「在地」團隊今次也特別設計了「藝術足跡」,公眾欣賞演出及或參加工作坊後可獲貼紙一個,集齊四個可換取「步入劇場」的門票一張(名額10個),或「圍爐會」參加名額一個(共15個),希望以此鼓勵參與,並促進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交流。Tracy表示,根據過往經驗,不少街坊當看見街上有當代舞表演時都會感興趣,「很少人會看了一半或只看一個作品就走。他們看完後又會好踴躍地去拍照,跟artist聊天。我們想做的未必立即看到效果,但我們更想種一粒種子。推廣或營造當代藝術的氛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Tracy坦言,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策劃不易。至於對今年的「在地」有何期望,她表示,希望在這樣紛亂的一年,能帶點動力給大家。「希望大家可以有啲嘢睇,有啲嘢玩,有啲嘢做,同時又可以認識當代藝術,我想應是今年的期望。」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