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美四月採購經理人指數回落
  • 亞洲貨幣偏弱 人幣壓力漸增
  • 建築工程界赴黔考察發展趨勢
  • 港股三連升 破年內小三頂
  • 樂高特展 展1:1賽車模型
  • 銀河櫻花文化節 豐富多元體驗
  • 格蘭莫雷借澳平台入內地
  • 澳民航4挑戰 15建議破發展瓶頸
  • 下調充電費 無助電動車銷情
  • 數字藝術展 打造一展雙城標桿展
  • 首季賭稅近220億
  • 銀行公會CE-CPLP做好中葡金服平台
  • 賭收谷底反彈 六博企去年賺184億
  • (一家之言)創設基礎條件 吸引國際客
  • 商務部:強烈反對
  • (社論)中國經濟保持穩中向好
  • 特:TikTok被禁拜登負全責
  • 習近平冀渝高質量發展
  • 中方:強盜行為
  • (西窗小語)二○三○年世界經濟中心在非洲?

疫情對澳貧困現象的影響及建議

2021-01-24 06:35


    疫情對澳貧困現象的影響及建議

    過去一年,新冠肺炎在全球多國感染逾九千萬人,死亡個案超過兩百萬人,且還在不斷增長中。隨着各國研發的疫苗紛紛投放,給抗擊疫情帶來一絲希望。但本次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目前並未完全浮現,其中,疫情催生的貧窮現象不可掉以輕心。

    芝加哥大學在二○年四月對頂尖經濟學家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新冠病毒疫情將加劇不平等,部分原因是它對低技能工人產生特別大的影響。去年五月IMF專家撰文指對疫情造成收入差距和不平等現象表示擔憂。通過對本世紀五次重大疫情的分析──非典(二○○三年)、甲型流感H1N1(二○○九年)、中東呼吸綜合徵(二○一二年)、伊波拉(二○一四年)和寨卡(二○一六年)──基尼系數在疫後均上升。

    學歷程度影響就業

    儘管政府努力促進財富的再分配,以緩解疫情影響,但不平等仍然加劇。五年後,基尼系數升近1.5%。該報告結果顯示,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疫情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就業幾乎無受影響;僅受過基本教育的人,就業急劇下降,五年內降幅超過5%。

    考慮到基尼系數這一指標隨時間推移變化緩慢,疫情的持久影響會帶來失業和收入減少,以及難以重新就業,將產生很大影響。

    根據世界銀行一月發佈的預測,如果採用1.9美元貧困線做測算,全球將產生1.19-1.24億“新窮人”。如以3.2美元的貧困線測算,貧困人口數量增幅也很顯著:全球“新窮人”數量將增至2.28億 。大部分集中在南亞,也是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根據WHO公佈數據)。

    雖然疫苗研發取得進展,但控制疫情需時,由疫情導致經濟衰退,進而產生的貧困人口增長勢頭,在今年恐怕難以扭轉 ,因此將進一步加劇收入不平等。

    澳門二○一九年人均GDP曾高達世界第二,但社會收入差距增大是不爭的事實,貧困現象突出。由於去年賭收大幅倒退,居民收入和就業均受嚴重影響,由此引發的貧困人口增加,應該值得重視,並制訂更有效措施。

    經濟高收拉大差距

    從一九九九到二○一八年,澳門GDP由493.87億澳門元增至4,403.16億澳門元,增8.9倍。然而,經濟高速增長不但沒有緩解居民的收入分配,相反收入差距卻不斷拉大。二○一九年四月公佈的住戶收支調查中顯示,二○一七/二○一八年基尼系數為0.36,略高於二○一二/二○一三年的0.35。住戶收支調查每五年進行一次,與二○○二年的0.45相比(一般認為若基尼系數高於0.4則表示收入差距較大),二○○六年和二○一二年已降低至0.38和0.35。但二○一七/二○一八年基尼系數又微升0.1。

    另外,報告顯示,最低五等分組別住戶每月收入(5.8億元)較五年前增17.7%;最高五等分組別住戶收入(43.6億元)實質升23%。這說明高收入家庭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明顯加大。

    過去五年,為緩解初次收入分配後出現的差距,政府通過向住戶發放津貼及改善福利措施,進行二次收入分配。政府福利及津貼佔住戶收入比重由9.4%升至10.9%,若扣除政府福利及津貼,相關數值會升至0.4。

    疫下居民收入大減

    按住戶每月收入組別劃分,在住戶每月收入為1.5萬元以下和1.5-3萬元以下的兩個組別中,政府福利及津貼的實質升幅分別為96.4%及33.9%。每月收入在1.5萬元以下住戶 的政府福利及津貼佔收入之比重由二○一二/二○一三年的27.6%升至50.7%,增幅達23.1個百分點;每月收入在1.5-3萬元以下的住戶則為25.5%,較以前升6.8%。二○一七/二○一八年政府福利及津貼令堅尼系數減低0.04,較二○一二/二○一三年的(0.03)為高,反映有關措施在改善住戶收入分配方面發揮顯著作用。

    受疫情影響,最新公佈的失業率為2.9%,本地失業率為4%,失業人數為1.16萬人。如果加上就業不足率(包括放無薪假)的5.4%,居民收入大幅下降。因此,政府在調整福利政策時需要謹慎應對,尤其在當下疫情未完全控制,經濟復甦需時的情況下。

    為應對疫情爆發帶來的消費受挫,去年內地各省市相繼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費券”計劃。目前來看,雖然短期內可促進消費,但受惠行業有限,從長遠來說也無法帶來經濟增長。

    學術界倡UBI計劃

    目前國際學術界有一種建議得到廣泛關注,就是“全民基本收入(UBI)”計劃。相比起非現金(電子消費平台)或設有時間和用途限制的“消費券”,派發現金的舉措對普通居民應有更大吸引力。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澳門自二○○八年起針對所有居民(包括非永久居民)每年發放現金的“現金分享計劃”,但該計劃並不等同於“基本收入計劃”。

    UBI指“共同體向其所有成員定期發放的一項現金收入,沒有經濟狀況審查或工作要求”。基本收入計劃有五個具體特徵:一、周期性:它是定期支付(如每個月),而非一次性支付;二、現金支付:以合理的交換媒介支付,允許收到的人決定如何使用這筆收入。因此,它不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如食品或某種服務),也不是以特定用途的代金券支付;三、個人性:它發放給個人,而非以家庭或其他單位為基礎;四、普遍性:它發放給所有人,與經濟狀況無關;五、無條件:它沒有工作要求,也不要求接受者證明自己的工作意願。

    保障非正規打工仔

    對遭受疫情衝擊的澳門來說,非正規就業人員所受衝擊較大,以博彩、旅遊、零售為代表的非正規就業人員的損失難以估計,但正規救助措施如稅費減免等大多針對企業和僱員,難以惠及上述人群。如可在一定範圍內實施基本收入計劃,則可為廣大非正規就業人員保障生活、重新就業提供巨大幫助。相對於帶有收入審查條件的社會保障計劃來說,UBI計劃不會為最貧困的群體帶來羞辱感,也減少申請與審查的行政成本。且因福利的發放與工作收入無直接聯繫,可避免很多人寧願選擇待業,向政府申請援助,也不願意找一份低收入的全職或兼職工作。

    在疫後恢復經濟的過程中,建議考慮實施有範圍的、臨時的、類似基本收入計劃的專項轉移支付。在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下,政府與其投入資源刺激消費,不妨考慮建立某種形式的基本收入計劃,會對扶助因遭疫情打擊的非正規就業人員、消除貧困等方面,產生積極效果。

    澳門大灣區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  呂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