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美四月採購經理人指數回落
  • 亞洲貨幣偏弱 人幣壓力漸增
  • 建築工程界赴黔考察發展趨勢
  • 港股三連升 破年內小三頂
  • 樂高特展 展1:1賽車模型
  • 銀河櫻花文化節 豐富多元體驗
  • 格蘭莫雷借澳平台入內地
  • 澳民航4挑戰 15建議破發展瓶頸
  • 下調充電費 無助電動車銷情
  • 數字藝術展 打造一展雙城標桿展
  • 首季賭稅近220億
  • 銀行公會CE-CPLP做好中葡金服平台
  • 賭收谷底反彈 六博企去年賺184億
  • (一家之言)創設基礎條件 吸引國際客
  • 商務部:強烈反對
  • (社論)中國經濟保持穩中向好
  • 特:TikTok被禁拜登負全責
  • 習近平冀渝高質量發展
  • 中方:強盜行為
  • (西窗小語)二○三○年世界經濟中心在非洲?

(霧中風景)無暇對談的知識分子

2021-01-26 06:35

無暇對談的知識分子

    無意中讀到已故法國導演布列松在《電影書寫札記》中的一段話:“滔滔不絕不會損害影片。問題在於說話的性質,而非數量。”

    幾年前,在台灣看完錫蘭導演的傑作《冬日甦醒》,內心久久不能平伏。一反錫蘭安靜的傳統,這部電影喋喋不休,一大段的哲學對話如潮水般湧來,讓觀眾一刻難休地專注於嚴肅的辯證,同時藉此表現角色的性格和土耳其社會的階級差異。走出戲院時,我為如此偉大深刻的作品擊節讚嘆之餘,也不禁納悶,為何我們很難在港澳電影中看到深刻的對談?用粵語聊哲學會比較困難嗎?難道在我們的社會中,談論階級和道德等議題,會顯得不自然?

    問題也許出在城鄉、時代和階級的差異上。首先,活在本世紀的城市人,網絡發達,資訊豐富,導致我們的思考非常碎片化,而且流行文化的傳播無孔不入,於是我們這一代城市人的對話,漸漸傾向於不帶邏輯地討論城中熱話和流行文化。

    其次,我們的中產階級並沒有太多侃侃而談的資本。相比起資產階級和其他平民百姓,中產本應是最有學識和空閒,舉起酒杯和朋友們高談闊論的一群。但在近年的港澳地區,中產階級已被戲稱或自嘲為“中慘階級”,工時長,收入追不上通脹,還要供樓和養兒育女,因此中產階級難得有餘暇碰面,除了交流育兒經,就只能變成比慘大會,互吐苦水。

    《冬日甦醒》與錫蘭的下一部作品《野梨樹》的主角都是作家,既然中產沒有餘暇,讀不了“閒書”,談不了哲學,作家和常讀書的文化人又如何?可惜的是,我們基本上沒有全職作家,大家都有一份正職,只好把寫作當成業餘興趣,有閒都用來寫作了,怎會有餘暇進行長篇的哲學辯證?

    幾年後的今天,我總算比較了解,為甚麼嚴肅的討論和辯證,在我們的電影裡會顯得格格不入。

    古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