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內港碼頭對開海面昨日發現一男性浮屍
  • 本月初「少年」輕生 教青局未發稿公佈? 黃嘉祺:因應個案 「個別處理」
  • 石排灣業興大廈第八座停電逾一日半 修復需時 三長者需入住臨時院舍
  • 文化局:爭取今年內落成啟用青洲坊圖書館
  • 新中國精英:走向全球舞台的競爭之旅
  • 就「生態島」項目查詢市政署、環保局、海務局十數個問題 涵蓋海豚保育、環境影響、建造細節等 無一獲正面回應
  • 中葡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明開幕
  • 梁孫旭促檢視缺場地的熱門運動 馬場用地或可開闢為臨時體育場地
  • 拆掉再重組
  • 林宇促加強發掘隱蔽長者、主動關懷 社工局:將核查風險個案、主動接觸未如期續期福利津貼的受益人
  • 輕軌東線去年第三季較第一季增90億預算 公建局:因工程開展而增 未超總預算314億
  • 各有說法?指少年昨晚未返院舍 院舍已通知家人 社工局:家人未有接聽及回覆
  • 初中生凌晨逗留快餐店「數小時」司警:因缺家庭照顧入住院舍「幾日」冇返院舍 未有人報警
  • 指許多學生家長因子女遭欺凌求助 謝誓宏促多方合作共遏校園欺凌
  • 僅討論約20分鐘 樓市全面撤辣法案獲立法會29票支持「緊急」通過 公佈後翌日生效
  • 今日起 申請人可經電子申請系統查詢長者公寓申請結果
  • 4名小學生涉多次辱罵及襲擊一名女長者 司警局:未成年人犯罪須負法律責任
  • 議員籲以「人才引進」留住在澳就讀的外地大學生 賀一誠:現時符合要求不足兩百人
  • 賀一誠:本澳很多自殺個案涉及中學生及長者
  • 中央已批外籍家傭可到「新街坊」工作 賀一誠:暫未有申請

不是自殺而是「他」殺

2021-01-31 12:11


問題出自哪裡?我無法得悉死者的遺書內容,請容我妄下推測與學業相關,若果真如此,本次事件並非自殺,而是「他殺」。社會、學校、家長,甚至同儕都在後面推了一把。澳門教育逐漸鼓吹學生競爭力不足,教育政策口口聲聲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但現實卻是盲目地追求全才,使學生肩上的壓力越來越重,到最後變成了政府要的學校不懂教,學校教的學生學不懂要去補習,補習回來還是不合格換來家長打罵,這樣的死循環正是由錯誤的教育政策造成。澳門教育政策在宏觀上離不開「全人教育」、「鼓勵競爭」的邏輯思維,變成了學校考試上的越來越難、越來越多,這種教育到底是否能「教育」學生?還是他們只學會考試的技巧?這種標準化考試簡化了知識的傳遞過程,學生與知識開始疏離,學生無法相信透過學習能達成自我實現,反而學習是一種痛苦的來源,更不了解自我存在價值及意義,最後釀成悲劇。
多方壓力並駕齊驅 學校為維持自己的名聲,建立起一套淘汰機制,每個學校有自己的基本要求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種淘汰機制一來只看重數字化的成績,根本無法客觀反映學生的努力程度。二來,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規訓,通過升留級標準及退學標準不停鞭策學生,警告他不努力便要墮入萬丈深淵;家長也對此緊張至極,不希望孩子浪費一年,越來越多壓力加諸在學生身上。第三,這個淘汰機制是「學生水準維持器」,只要學生達不到要求,便假借這間學校不適合為藉口,無情地把學生驅逐,以維持學校作為名校的美名。這種植根於不少家長的名校迷思早應被打破,名校不一定能幫助你的孩子成龍成鳳,但很可能打擊你孩子的信心,讓他不再熱愛學習,因此適時地讓學生轉學的確是比較好的方法。
再者,在我求學期間發現,不少老師都缺乏教育愛,因為成績不好就責怪學生沒有努力,可是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努力就能達到合格,卻從來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協助,他們只是在課堂時間灌溉知識,聽不懂就閣下自理,不合格者置之不理,更甚者當眾羞辱,這種老師遠遠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也枉為老師。在上述的教育理念下,老師也體制化得變了樣。反之,一些好的老師循循善誘,對於學生有適當關心,適時提供更多援助,這才是孔子所言的「因材施教」,而非以一貫的方式在課堂上講述,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早該改變了。更重要的是,老師對於教育的熱心和投入也不應被磨滅。另外,學校的輔導系統也應發揮作用,讓學生放心去找尋社工的協助,也應發展出一套標準作業程序,保密學生隱私的同時,更系統化地輔導和提供諮商。
最後,家長對於孩子有所寄望,投資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你的善意很可能會因為過度壓力而變成惡意。其實學生在面對同伴、社會、家長的壓力下,對自己已經有所要求,請你看到孩子成績不佳時以鼓勵代替責罵,試著去聆聽孩子的聲音,去了解孩子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要求他去成為你想他成為的人。有很多家長為了提升孩子的競爭力,要求孩子除了要顧好學業外,報名一堆興趣班,過多的興趣班無疑是拔苗助長,聆聽學生想要學習什麼,留給孩子一些私人時間,讓他好好排解壓力,做到幫助孩子探索自己,才是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的好方法。
不同世代的壓力難同日而語 在這則新聞出來以後,不少老一輩人在討論區的留言說這一輩「沒有抗壓能力」,「現在的教育沒有教學生面對挫折」,「我的孩子又打又罵也沒有怎樣」,這種論調便揭示了我們社會的教育哲學是多麼可悲。上一輩人在學額不足的情況下讀不了書就去打工,父母都甘於讓孩子從事基層的工作,只要不餓死就可以。但到了我們這個世代,在學額充足的情況下,講求的就是文憑的含金量,以及不停的競爭。可能老一輩的生活壓力比我們這個世代來得大得多,但我們的讀書壓力、就業壓力比起以前也大得不少。現今很少人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基層工作,在普遍受教的現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壓力就由其而來。希望你們能理解你們自身就是壓力的來源,別再用你們的世代去強行類比我們的世代,如果社會繼續鼓勵競爭,學校、家庭教育繼續以社會的邏輯去投入教育,只會有更多的孩子受害,請你們放過孩子!憾事已發生無法逆轉,只能通過各個層面的改變寄望不要再有更多同類的事件發生,讓我們共勉。
X
社會工作局呼籲居民關心自己、家人及親友的情緒。如有需要,可致電澳門明愛生命熱線28525222,又或社會工作局電話輔導熱線28261126,尋求傾訴與所需協助。
 
(小標題為編輯後加)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