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街總新一屆理監事就職禮舉行
  • 街總辦酒會慶祝成立40周年 特首:續支持街總發展
  • 賀一誠冀應急管理部助澳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 賀一誠會見國家應急管理部一行
  • 廣東省核應急委員會參訪氣象局
  • 新濠國際去年淨收益295.3億港元
  • 衛局籲外遊預防登革熱及麻疹
  • 社工局:續優化穿梭復康巴士服務
  • 王仁華、肖天亮獲晉升為上將
  • 李強促推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 商會冀吸引更多會展活動落地澳門
  • 福島第一核電站擬一年七次排核污水
  • 深合區宣講輸內地澳門製造食品便利措施
  • 鄰地登革熱麻疹趨增 當局籲外遊提防
  • 3校21學生集體流感
  • 澳大辦兩會精神分享會
  • 新花園泳池下週一起向公眾開放
  • 黃潔貞倡提高涉未成年人性犯罪刑罰
  • 1-2月錄83釣魚短訊騙案失155萬
  • 賀一誠:續破解社會深層次矛盾

徐日昇在宣武門南堂修建巨型管風琴

2021-02-18 06:30
葡萄牙傳教士徐日昇系列之二
徐日昇在宣武門南堂修建巨型管風琴
本欄上期講述到葡萄牙傳教士徐日昇在耶穌會比利時籍會士南懷仁推薦下,被康熙由澳門邀請到了北京,以協助南懷仁治理曆法。有一次,康熙在紫禁城皇帝的內室招待南懷仁、閔明我和徐日昇,席間康熙和樂師一起向三名外國教士表演練習已久的中國樂曲。徐日昇當時隨著歌曲輕唱起來,並用筆以歐洲的文字和音符將這首中國歌曲記錄下來。歌曲奏完後,徐日昇向眾人展示他記錄的東西,表示已經將歌曲旋律記錄下來。康熙命他示範,徐日昇於是將該歌曲重彈一次,無論節拍的間隔、音符的長短、情緒的抑揚頓挫等方面,都十分完美地重現出來。康熙對此十分驚訝,於是命樂師演奏不同的樂曲以考驗徐日昇,結果徐日昇都能一一重新完美地演繹出來,經過了反覆的試驗,康熙終於信服,用滿語表示:「這個人(徐日昇)實在是個傑出的天才,令人佩服。」康熙之後賜給了徐日昇24匹綢緞。
徐日昇獲得康熙欣賞,日子過得相當忙碌,除了要當官協助南懷仁治理曆法,又經常要入禁宮向康熙演奏樂曲和教他演奏西方音樂作品。他翻譯了許多音樂理論書籍、監督了音樂器製造的程式,對於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徐日昇又以宮廷的音樂教師的身份,編寫了《律呂正義續編》,擴建了宣武門天主堂的管風琴,該管風琴原是順治時期由羅馬籍傳教士湯若望所安装,當時教堂的管風琴是洋貨的新鮮事物,每次演奏都吸引大批人前往觀看。徐日昇在湯若望所修的管風琴基礎上進行了擴建,並增添了一個鐘樓。徐日昇修建後的管風琴高達20多米,修好後對外公演十多天,結果引起萬人空巷來看,連康熙亦多次前往欣賞表演。徐日昇在一封信件中提及了自已所修建的管風琴,指樂器音韵和諧、氣勢恢宏,演奏時盛況空前,皇帝親臨現場欣賞。
據法國傳教士費賴之(Louis Pfister,1833~1891年)所著的《1522-1773年在華耶穌會士傳略及著述提要》一書內提及此事,「此琴全新的樣式及和諧的音響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看,目擊者無不歎為觀止。…… 京城人士多來觀看,他們大都不是教徒,以至於偌大之教堂,竟不能容納」。1693年11月,俄國使團到北京,於次年1月27日參觀了宣武門教堂,根據《俄國使團使華筆記》記述俄國使者所見:「教堂是一座非常漂亮的義大利式建築,有一架徐日昇神父製作的很大的風琴。教堂很大,可容納三千人。」
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劇作家尤侗去了參觀南堂這座管風琴,之後賦詩《歐羅巴》描述了南堂音樂:「三學相傳有四科,曆家今號小羲和。音聲萬變都成字,試作耶穌十字歌。天主堂開天籟齊,鐘鳴琴響自高低。阜成門外玫瑰發,杯酒還澆利泰西。」
史學家、文學家趙翼在《簷曝雜記》中記載了南堂管風琴的構造,當他聽到這種樂器的演奏時就驚歎連連,賦五言長詩《同北墅、漱田觀西洋樂器》一首,感慨這樣奇妙的樂器竟然出自「蠻貊」。
1765年(乾隆三十年)朝鮮學者洪大容曾多次拜訪南堂,他詳細地描述了管風琴的發音原理。該琴有數十個音管安置在孔列中,運用風箱鼓風原理操縱滑板使音管發音,由手鍵盤彈奏,最粗的音管發出渾厚的低音,最細小的發音如笙管之聲清麗。當時洪大容想聽管風琴的演奏,但事與願為,琴師生病了,沒人懂演奏,洪大容於是徵得教堂同意,在鍵盤簡單地按了幾下,試聽管風琴發出的聲音。後來訪京的兩名朝鮮人金稼齋和李一庵對這件西洋樂器都有記載,他們都或多或少地介紹了它的形制及原理,指出管風琴獨特音效,是迥異於中國樂器,一直引發起人們濃厚的興趣。
綜合上述所記載,徐日昇所修建的管風琴,成為中外人士的打卡點,然而,這座風頭一時無倆的巨型樂器,在1775年毀於一場大火。1780年李氏朝鮮使節團訪京,團員朴趾源在後來的《熱河日記》中記述了自己極其渴望一睹管風琴的風采,去到卻發現管風琴已被焚毀而大失所望。 (本系列待續)

宣武門南堂重修後的管風琴(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