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學校生參演灣區戲劇節
  • 聖德蘭科普“童”樂寓學於樂
  • 理大展學生六十國畫作品
  • 理大通訊研究登國際學刊
  • 勞校學生認識社服機構
  • 聖羅撒中校慶聚餐歡欣熱鬧
  • 城大《葡語國家瞭望》新書首發
  • 中德訪杭姐妹校交流教學
  •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有其父必有其子
  • 澳大訪澳洲高校簽合作協議
  • 同善堂托所申請七成六中籤
  • 善明托所抽籤收百二幼兒
  • 英國化學奧賽澳生獲佳績
  • 工聯托所抽籤近千四人報名
  • 各界:用實際行動護國安
  • 瓊澳餐飲業交流促合作
  • 保育人士倡龍環開閘降水位
  • 女長者疑路環墮樓亡
  • 今驟雨雷暴或水浸
  • 新聞特搜

玻璃藝術家淡泊名利逐夢

2021-03-14 06:35














    “摸着石頭過河”提升製作手藝

    玻璃藝術家淡泊名利逐夢

    “人冇夢想同鹹魚有乜分別?”在功利的主流意識下,許多人半生營營役役、為生活忙碌奔走,但社會上還有人不計成本追夢,堅持自己熱愛的興趣事業,甚至打工幫補生計,他就是本澳的玻璃藝術工作者曾志信。或許有人會說他傻,但他對藝術的堅持和熱誠,相信不是一般人做到。

    每次提起玻璃,曾志信總能瞬間由一個沉默寡言的大男孩變身成滔滔不絕、眼裡閃着光芒的玻璃藝術家,熟練地講解玻璃製造過程、每件作品背後的設計意念等。

    阿信憶述,自己從小不擅長讀書,剛赴英國留學時須讀學前進修班,由於該班比較“雜學”,連陶瓷教學都有,加上老師熱心教學,令他慢慢愛上陶瓷製作,於是他在升讀大學時,毫不猶豫選擇修讀陶瓷和玻璃學科。當時因為大學專門設立了燒製及吹玻璃的工作室,他很快便沉醉於“玻璃世界”,後來更攻讀玻璃藝術的碩士學位,提升製作手藝。

    過程佈滿考驗

    不過,這一趟與玻璃同行的修煉之旅,過程佈滿腦力和體力考驗。阿信則解釋,過往的玻璃產業大多數是家族經營,工藝技巧絕少流傳,故許多精湛的技術幾乎失傳。

    阿信走遍英國各間圖書館,僅找到幾本玻璃師傅的手抄真傳,可謂“摸着石頭過河”。同時,實踐理論知識亦相當重要,燒玻璃、吹玻璃的過程更是體力、腦力缺一不可,先要在高溫的火爐旁熔解玻璃成不同狀態,期間要謹慎控制溫度,否則玻璃過硬或軟,都會增加稍後吹玻璃的難度,難以吹成理想形狀;再來還要為玻璃注入色彩,切割、打磨等,造成不同的玻璃物件。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玻璃,看似冷冰冰,但背後製作過程充滿“溫度”,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的血汗結晶。為了傳承和發揚玻璃工藝,阿信約在八年前毅然離開英國,隻身回流澳門發展,更開設相關興趣班和展覽。惟玻璃在澳門的魅力似乎不大,報讀興趣班的人數亦不多,阿信的收入十分不穩定,“夢想唔可以當飯食”,終究還是應驗。

    回流開班辦展

    但阿信對此一派輕鬆。他表示,自己會兼職理貨、銷售的工作以幫補生計,並支撐燒製玻璃的成本,不會輕易放棄熱愛的事。他又十分感激家人的支持,明知修讀藝術或對將來投身社會未必有用,但仍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甚至“放手一搏”回澳發展。阿信希望憑着自己的努力,將來可以開設工作室,讓有興趣的人學習燒製玻璃,亦讓更多人了解玻璃之美。

    前路雖未明,幸好一路上有志同道合的藝術工作者互相鼓勵支持。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孟舒便是其一,她來澳教授藝術已有十多年,並在玻璃工作坊上認識了阿信,目前兩人會一起舉辦工作坊以及展覽等。

    全憑理想支撐

    她十分欣賞阿信對玻璃的堅持,不諱言藝術的道路相對艱辛,一般年輕人都不會選擇以此維生,是全憑一股對藝術的情懷及理想支撐。又指廣東人一般會稱 “玩玻璃”、“玩藝術”,認為“玩”任何東西也不是問題,只要長久玩下去,堅持成一門專業,絕對是十分“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