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神十八近日擇機發射
  • 鄂將辦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
  • 近三米長裝飾物砸遊客席
  • 日明啟第五輪核污水排海
  • 澳大堡礁遭遇白化危機
  • 大馬捕獲逾噸重巨鱷
  • (社論)日美搞“小圈子”居心叵測
  • 雅萬高鐵客運量強勁增長
  • 荷花盛開
  • 阿聯酋遭史上最強降雨
  • 桃園市一日三次大停電
  • 台軍營工程僱逃逸外勞
  • 傅崐萁將率藍民代訪陸
  • 學者:藍民代訪陸傳主流民意
  • 中方冀澳摒棄冷戰思維
  • 中方促菲停海上滋事挑釁
  • 瓊首條中東貨櫃直達航線開通
  • 兒疑發育遲緩被狠父殺害
  • 雙塔落日
  • 內地上月用電量增7.4%

我發現逾億年掘穴哺乳動物

2021-04-09 06:35


    我發現逾億年掘穴哺乳動物

    【中新社北京八日電】記者八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毛方園、張馳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等合作,最新在中國東北熱河生物群發現早白堊紀(約一點三億到一點一億年前)的兩個哺乳形動物新屬新種化石——中國掘獸和陳氏掘尖齒獸,是熱河生物群中首次發現的前爪挖掘型穴居哺乳形動物。

    尾巴較短爪子粗壯

    這兩個新屬種動物化石發現及其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四月七日深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該研究表明,適應掘穴習性的哺乳動物可以通過挖掘行為的獨有特徵來辨別,雖然中國掘獸和陳氏掘尖齒獸的親緣關係較遠,但兩個物種有一些特徵很相似,包括它們都是後肢短前肢長、尾巴較短、爪子粗壯,椎體(除尾椎外)數量也較多。

    研究人員認為,穴居和挖掘適應在不同哺乳形動物中獨立演化了多次,中國掘獸和陳氏掘尖齒獸的相似特徵是在類似的選擇壓力下獨立演化而來,它們都表現出掘穴的趨同演化特徵,具有明顯的、適應掘土穴居生活的肢骨特化,還伴隨有椎體的形變和量變。

    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毛方園介紹說,中國掘獸是來自遼寧省九佛堂組的三列齒獸(一種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體長三百一十六毫米,也是熱河生物群發現的首個三列齒獸。陳氏掘尖齒獸發現於遼寧省義縣組,它比中國掘獸小,體長一百八十三毫米,是熱河生物群中較常見的真三尖齒獸(現代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和有袋類動物的遠親)。

    這兩個新屬種化石的正型標本都為保存基本完好的骨架。它們和地面行走奔跑、樹上攀援、水中遊泳的種類相比,其肢骨變得短粗,前肢尤甚,後肢較弱;肱骨強壯,其遠端極寬,達到肱骨長度的六至七成;強壯的內外髁突為腕部和指屈肌(內側)和伸肌(外側)的附着點,可以產生強大的內、外的力量,用於挖掘;尺骨鷹嘴突長,且鷹嘴突與肘關節樞軸遠端的尺骨其餘部分的長度比例通常較高,反映出該類動物外力的增加。

    作為挖掘工具,這兩種動物前肢手掌寬闊,爪長而結實,第一指骨明顯長於其它指骨,而其他的指骨和掌骨都變短、變粗。軀幹長而靈活,脖子短粗有力,尾巴小減小阻力,這些都是挖掘型穴居動物肢骨常見的適應變化。特別的是,在中國掘獸後掌中,第一掌骨和指骨完全退化丟失。陳氏掘尖齒獸的頭骨也體現了一些相關的適應變化,頭的輪廓呈三角形,吻部尖,鼻骨變厚,眼眶較小,枕部增大用於附着頸、肩部肌肉,以輔助掘地。

    毛方園表示,最新完成的合作研究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從以往哺乳型動物為主體,擴大到哺乳形動物,成為目前哺乳形動物系統發育最為全面的一個分析。

    該研究還獲得哺乳形動物主要類群的分異時間,既為了解哺乳形動物的演化提供時間框架,也為解釋挖掘穴居以及脊椎變化在哺乳形動物不同支系中趨同演化提供系統發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