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一常會續審《公共採購法》法案 籲公共採購清晰開標評標委運作
  • 歐元區4月PMI遠優於預期 歐洲央行或延後減息時程
  • 持續投資民營煉化企業 沙特阿美擬入股恒力石化
  • IEA料今年佔比增至20% 中國電動車全球可賣千萬輛
  • 中國股債市重錄外資淨流入
  • 中國版量化寬鬆來了? 人行:買賣國債與QE截然不同
  • 首季公共財政收入262億按年升46% 博彩稅收219億元按年升1.16倍
  • 第一季註銷餐企激增232% 內地餐飲業「窮鬼套餐」盛行
  • 神十八明晚發射升空 葉光富任指令長
  • 美參議院通過對外援助法案 包括強制TikTok從字節跳動剝離
  • 澳門中銀膺「最佳人民幣銀行」獎
  • 李家超歡迎中證監惠港措施 積極吸引內地「獨角獸」赴港集資
  • 展現 「閱讀之城」文化面貌 澳門全城共讀日正式啟動
  • 文化發展基金去年批給總額1.97億 補貼文化產業三千六萬創234職位
  • 冀當局加強宣傳中葡平台功能 商會籲推新政助中葡企拓商機
  • 促70場商洽 簽15合作項目 企業家大會共研中葡合作新模式
  • 華南雨勢再度加強 暴雨區覆蓋廣東大部
  • 內地首季城鎮新增就業303萬人 完成全年目標四分之一
  • 兩岸新能源車發展基地常州揭牌 為兩岸經濟合作注入新動力
  • 15個展區聚焦「品質家居」 廣交會二期開幕

長征五號火箭殘骸失控墜落? 《環時》轟外媒炒作「陳詞濫調」

2021-05-06 22:01


對於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殘骸的重返大氣層問題,中國航天機構和專家已出面進行過解釋。(新華社圖片)

中國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上周成功發射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西方媒體大肆炒作「中國火箭殘骸失控,可能對地面造成威脅」,更有甚者指火箭殘骸可能於本周在美國紐約、西班牙馬德里、中國北京與紐西蘭威靈頓之間任何一處墜落地面,恐釀成危險。對此,《環球時報》指責西方媒體早在去年就有過一模一樣的「擔憂」,炮轟「相關報道堪稱陳詞濫調」。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4月29日從海南發射升空,成功將中國第一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該艙段將成為擁有可供三名太空人在中國太空間站起居生活的艙室。據了解,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可載重約20噸,高53米,直徑五米,重830噸,是中國最大的「空中卡車」,完成「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後,火箭碎片將返回大氣層。

美軍第18太空控制中隊自本周起,每天在網上更新火箭的位置信息,據其監測數據顯示,火箭的飛行高度「自上周末以來已下降近80公里」。美國「太空新聞網」稱,業餘天問觀測者發現,火箭殘骸正在翻滾,「顯示它已經失去控制」,本周可能在紐約、馬德里、北京與威靈頓之間任何一處墜入地面。

英國《衛報》則指,與空間站核心艙分離後,中國火箭殘骸正在以每小時約2.7萬公里的速度繞地球飛行,「從飛行姿態看,火箭殘骸已經失控,有可能對地面造成威脅」。報道並引述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爾(Jonathan McDowell)的預測,指最可能的結果是火箭殘骸墜入大海,因為海洋佔地球71%的面積,但如果火箭的某些碎片在下墜過程中沒有被大氣層摧毀,可能會等同「小飛機墜毀,殘骸遍布100英里(約161公里)範圍內」,因此目前還無法準確預測它的具體降落地點。

專家:殘骸飛行軌迹經精密計算

對此,《環球時報》昨(6)日回應指,「西方媒體對『長征五號B火箭殘骸失控威脅』的報道堪稱陳詞濫調」,並指他們在去年也有過幾乎一模一樣的「擔憂」——2020年5月5日,中國成功首飛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把近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時,西方媒體也曾稱「中國火箭殘骸失控」。

報道指出,對於長征五號B火箭殘骸的重返大氣層問題,中國航天機構和專家都多次出面進行過解釋。航天專家邢强博士此前曾告訴《環時》,火箭本身結構是「皮薄餡多」,內部燃料在發射過程中消耗後,剩餘的火箭殼體質量並不大,而且以鋁合金為主的殼體很容易在大氣層中焚毀。因此與空間站或大型衛星相比,火箭殘骸對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同時它的飛行軌迹也並非媒體報道的「不受控」,而是經過精密計算,並利用火箭鈍化技術,有意縮短在軌飛行時間。

逾60年未現「火箭殘骸擊中人類」

北京航天城新媒體中心去年也曾進行過相關科普,「包括中國在內,世界上負責任的航天大國都會對火箭末級進行鈍化處理。簡單地說,就是火箭將本身剩餘的燃料、高壓氣泄出,讓電池自己短路,徹底消除火箭末級『自爆』危險。同時為了不佔用寶貴的軌道資源,在鈍化之前火箭還可能會進行『離軌』機動,轉移到廢弃軌道上。」媒體中心指出,從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現在,60多年來,從未發生過任何環繞地球的火箭殘骸或太空垃圾擊中人類的案例。 (編輯:聶蓉)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