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 國際新聞
  • 科技資訊
  • 影視娛樂
新聞
  • 顧平中國畫展明教科文中心揭幕
  • 饒宗頤荷花佳作回歸館周五展出
  • 青少年流行時裝 技術大賽昨舉行
  • 義工製35000衛生福袋 捐贈菲律賓貧困地區
  • 20170816B7澳門新聞
  • 3澳門啟動高清話音通訊功能
  • 新福利參與青年善用餘暇計劃 為新生代提供實習體驗
  • 結伴同行親子遊完滿舉行
  • 澳門福建文化節周末舉行
  • 扶康會寶利中心舉辦保齡球活動
  • 政府公佈修改青年創業援助計劃
  • 20170815B7澳門新聞
  • 陽光少年外展雲南交流圓滿完成
  • 井岡山澳門同學會 拜訪中聯辦
  • 麥瑞權質詢青年政策成效
  • 文創團體訪深圳交流
  • 20170814B7澳門新聞
  • 旅院香港推廣優質旅遊教育
  • 交通局持續優化巴士服務
  • 梁榮仔指新式咪錶機操作困難

​宗祠與家廟

2021-07-24 01:44


宗祠或者家廟,最常見於廣東、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南方省份,即使是同姓氏,在同一地方都可能存在宗祠和家廟並用的現象,咋看之下沒有規律可循,可又似乎有嚴格的界定。

祠,起先是用於紀念和祭祀某些偉人的場所,一般是對已故之人,對於在世的也偶有建祠,稱為「生祠」。

如《漢書》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祭禮不絕」。隨著魏晉南北朝名門望族的出世,祠堂也逐漸普遍化。

但,自從科舉制的興起以及望族的消亡,民間祠堂又開始沒落,特別是五代至北宋時期,百姓居無定所,祖先的祭祀則僅限於每家每戶的正堂。

整個宋代,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文人的異軍突起以及商品經濟的發達,使得儒家理學得到了廣泛普及,而宗祠的再次推廣多賴南宋時期的朱熹。

朱熹在《家禮》中談到,「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守,所以開業傳世之本」,其宗旨是希望有識之家應建立宗祠祭祀祖先,以揚宗功祖德。

此外,朱熹也提出了詳細的宗祠規制,有錢之族「祠堂之制為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若家貧地狹,則止為一間,不立廚庫,而東西壁下置立兩櫃,西藏遺書、衣物;東藏祭器亦可」。

「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

如此在朱熹的倡導下,朱熹理學文化影響下的江西、福建、浙江便在民間掀起了宗祠修建之風,而當時福建適逢經濟文化大發展,名士輩出,加上發達的海外貿易,使得大量的文化輸出,包括宗祠文化,至福建之外。

以宗祠之名,一般用於祭祀開基祖或較前世的祖先,大有一地同姓祖祠的意味,故現存地區同姓總祠一般都用「大宗祠」作為尾綴。

而家廟的產生則相對宗祠要晚些,家廟的源頭包括宗祠和宗廟,宗廟本是皇權特有的,但隨著宋代忠君仁愛思潮的擴大化,大家與小家得到兼顧,朝廷也允許部分高級官員設立自己的家廟以祭祀自己的祖先。

於是別於宗祠的同族共祭,某宗祠的某人家如有高官產生時,得以以高官的名義設置獨有、小眾的家廟以自我祭奠,久而久之這種家廟便也成了宗祠的功能而流傳於世。

因此,宗祠與家廟的區別在於,家廟設立之前一定有過高官,而宗祠則不需要:先有高官才有家廟,先有宗祠才有高官。

什麼樣的官才算高官,這個還真不好說,至少死後有諡號才算。

因此,曾經高官比例較高的浙江、江西和福建便成了家廟的高發地,而其他地方則多見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