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立法會緊急審議「全面撤辣」法案獲通過 李偉農:讓市場朝健康及可持續方向發展
  • 人行:金融總量已經不少 要著重盤活被低效佔用金融資源
  • 低空經濟是典型新質生產力 工信部:規模上看萬億
  • 中國2月減持美債227億美元 日本英國增持
  • 金沙中國首季轉賺2.97億美元 淨收益總額按年增42%至18億
  • 首季入境旅客約888.4萬人次 日均旅客9.8萬人次達疫前84%
  • 美國宣布啟動301條款調查 中國商務部轟:一錯再錯
  • 旅遊亂象引民怨! 阿姆斯特丹禁蓋新酒店
  • 去年末季受訪廠商手頭訂單增 對未來出口前景信心維持審慎
  • 五一黃金周料80萬內地客訪港 旅行團增至800個涉2.8萬人
  • 深合區新政吸引澳銀行赴琴拓業務 學者:助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發展
  • 立法會今表決「全面撤辣」法案 中原料次季樓價有望止跌回穩
  • 專家解讀深合區金融新政 促澳琴跨境資金流動利民便商
  • 巴黎奧運百日倒數 奧組委開售最後一輪門票
  • 中原料澳「全面撤辣」釋放購買力 次季樓價有望止跌回穩
  • 內地首季經濟增長超預期 專家:投資與進出口帶動
  • 退市新規引發股民恐慌 證監會緊急澄清
  • 跟隨主權評級調降 惠譽降六家國行評級至負面
  • 首季博彩毛收入574億按季升6% 中場百家樂毛收入佔總額六成
  • 加大打擊伊朗石油出口? 葉倫曝美將祭新制裁

「與病毒共存」或「零容忍」 內地抗疫路線現分歧?

2021-08-12 11:01










此前內地疫情防控策略一直是從醫學角度出發,據傳未來或引入社會治理方面和經濟學的專家。 (新華社圖片)
內地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寧毅先後發文,聲援張文宏。 (微博圖片)
張文宏醫生因提出「與病毒共存」論,被前衞生部長高不點名批評。(互聯網、新華社圖片)

Delta變異病毒株引發的新一波疫情,在三周內迅速蔓延至內地17個省市自治區,但隨著疫苗接種工作持續推進,重症率、死亡率大幅下降,不計成本的病毒「零容忍」政策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提出疫苗無法消除疫症,世界要學會與病毒共存,惟前衞生部長高強卻不點名批評「與病毒共存」論「令人詫異」,應該堅持「清零」目標和嚴防境外輸入。 而在內地社交平台上,網民也紛紛為自己支持的觀點而分成兩大對立陣營,並展開激烈交鋒。

上月20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發現有清潔人員核酸檢測陽性後,疫情在多地爆發。張文宏於同月29日發布一篇微博, 稱這次疫情是一次「壓力測試」,並提出「與病毒共存」論。他寫道:「大多數病毒學家都認可新冠病毒是一個常駐病毒,世界要學會與病毒共存,但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回答,相信未來中國選擇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證與世界的命運共同體,實現與世界的互通,回歸正常的生活,同時又能保障國民免於對病毒的恐懼」。

隨後,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官網在8月5日發表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前衛生部部長高強的署名文章《「與病毒共存」可行嗎?》,批評英美的學者專家將責任推到病毒變異身上,是為了掩蓋政府抗疫失策和卸責,更不點名指「一些專家建議國家考慮與病毒長期共存的策略」是令人詫異。文章強調:「人類和病毒關係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關係。」「人類生存繁衍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一部與病毒拼死相爭的歷史,不是人類消滅病毒, 就是人類被病毒吞噬,從來沒有人類『與病毒長期共存』。」此觀點一出,立刻在內地社交平台引發熱議,網民也在防疫討論中大致分成了「主張清零派」和「支持共存派」兩大陣營。其中「主張清零派」直接將矛頭指向張文宏,聲稱他所說的「與病毒共存」是「草菅人命」、「不負責任,主動向病毒投降」,甚至有人直接給張文宏扣上「抗疫只鼓吹向西方學習」、「犯了機械主義錯誤」帽子,聲稱應將其「撤職拿辦」,頗有興師問罪之勢。

多名醫學同行聲援張文宏

對此,多名醫學專家先後發文聲援張文宏。內地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在微信朋友圈寫道,共存需要理性、科學、勇氣和智慧,人類將在很長時間內不得不與病毒共存、與留言共存、與愚昧共存、與疾病共存。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寧毅則直接在微博炮轟有人「斷章取義煽動群眾鬥群眾」,並指「如果連張文宏這樣無私忘我的專家都不能保護,這個社會就沒救了。」他表示,疫情焦灼的時候,進退兩難,考驗心智,學術爭鳴在所難免,但疫情焦灼更需要科學和智慧理清脈絡,高效科學防控疫情思考各個因素的平衡和細節落實,「有爭鳴才會有智慧」。

《 環球時報 》總編輯胡錫進也加入論戰,指輿論場應當允許張文宏就抗疫方法表達看法,「而且他說與病毒『共存』,我沒有讀出他主張放棄動態清零努力的意思」,「動態清零是中國主流專家的共識,大家探討的是如何降低動態清零的成本,實現抗疫的最佳綜合效益。中國沒有專家認為美英的做法值得我們仿效」。

「病毒清零」涉及經濟問題

感染科醫生、原上海長征醫院副院長繆曉輝發布長文,提到中國本土是可以清零的,「但是,多元和複雜的世界上,長期閉鎖、獨善其身到底能堅持多久?這已經不是醫學問題」。

據《財經·大健康》統計,本輪疫情以來,僅19個啟動全員檢測及主城區全員檢測的城市,所消耗的核酸檢測費用就超過19億元 人民幣。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指出, 2020年疫情以來,各國GDP同比增長速度都不同程度下滑,英國甚至在10%以上,發達國家下跌了5%,中國雖然還在增長,增幅也降到2.3%。此外,據接近衛健系統人士透露,相關人士也在考慮,此前疫情防控策略一直是從醫學角度出發,未來也應該引入社會治理方面和經濟學的專家。

多名專家早預言「與病毒共存」

事實上,張文宏也並不是第一個提到「與病毒共存」的專家,例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曾在去年2月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疾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

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主任高福在今年3月的一次論壇上表示, 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沒有證據表明它將消失,很可能將會和人類共存,就像流感一樣,而且還會出現新的冠狀病毒。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5月曾說,如果新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慢慢降低的話,那麼新冠與人類的長期共存將成為可能,「我們可能要像預防流感那樣,定期打疫苗」。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副主任石正麗研究員在本月4日也指出,Delta已在至少98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且還在繼續變異和進化,甚至進一步變異衍生出「Delta+」或「AY.1」變種,「我們要放下恐慌心理,做好和新冠病毒共存一段時間的準備」。

張文宏醫生因提出「與病毒共存」論,被前衞生部長高強不點名批評。(互聯網、新華社圖片)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