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賀一誠指深澳產業合作迎發展機遇
  • 巴坡沙泳池水質未達標 暫停開放
  • 採購法規範投標人合適性及廉潔法
  • 澳琴露營節將延期舉行
  • 商務部反對歐盟突擊檢查中企辦公室
  • 外電指以軍進攻拉法僅待獲批
  • 疑涉債務糾紛 尼籍外僱被水果刀刺傷
  • 聯合國大學人工智能大會周四開幕
  • 一常會續審《公共採購法》法案 籲公共採購清晰開標評標委運作
  • 300學生參與中國航天日專題活動
  • 衛生局籲家長按接種計劃為子女打疫苗
  • 尼泊爾外僱疑追債持生果刀刺同鄉
  • 深合區:為澳門青年就業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 氣象局料未來2小時或有雷雨區影響澳門(20:30)
  • 賀一誠:深澳圍繞橫琴前海推動灣區建設
  • 4旬漢氹仔疑打鬥遭割傷須搶救
  • 巴坡沙泳池水質未達標暫停開放
  • 賀一誠與幾比部長會面交流市政建設
  • 國家藝術基金明年度資助正接受申請
  • 設琴澳用工法律宣導站搭建交流平台

父母運用REBT進行憤怒情緒管理五部曲

2021-10-26 06:30

上篇說到小明因為玩手機不做作業引發了父子的衝突,如果你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又應該怎麼辦呢?
父母運用REBT進行憤怒情緒管理五部曲
第一步:(A)確定觸發憤怒情緒的事件
首先我們要確定是什麼引起我們憤怒的引發事件,我們稱作A,也就是引發小明爸爸憤怒情緒的一些事件。在這裡A就是 “ 小明回家後長時間玩手機”,“小明不情願去做功課”,“小明抱怨和頂撞爸爸”,“小明氣呼呼回房用力關門聲”,即“小明玩手機不寫作業,還頂撞不聽話”,這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
表一 觸發小明爸爸憤怒情緒的若干事件(A)
序號案例中的引發事件引發出小明父母的情緒
1小明回去不去寫作業不開心
2小明回家後長時間玩手機父母不耐煩
3小明不情願去做功課父母開始生氣
4小明抱怨和頂撞爸爸惱怒
5小明氣呼呼回房用力關門聲孩子憤怒
第二步:(B)找出自己的觀念和看法
就是你對A引發事件的想法。碰到一件引起情緒的事情,人自然在大腦中浮起一連串的想法,也就是很多父母自己對引發事件的解釋、想法和看法。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受到自己習慣性思維(預設想法,又被稱為自動翻譯機)的影響,自動去翻譯和詮釋孩子的行為背後的意義。因為我們對這些預設想法運用得十分熟練,面對事件A時會不假思索地就自動反應,我們不會懷疑它的正確性及真實性,也不會用心去檢視這些想法的內容,但是這些思想往往是一些非理性和不合理的信念。
在上述這個案例中,看見“小明回家後長時間玩手機”時候,小明爸爸的想法可能是:“他怎麼可以這麼懶呢?”, 又或者當“小明不情願去做功課”時,小明爸爸可能在想“他不聽我的話,就是想氣我!”,當“小明抱怨和頂撞爸爸”,小明爸爸的想法是“讓他不玩手機去寫作業還有錯嗎?”,在“小明氣呼呼回房間用力關門時” ,小明爸爸可能會想“他做錯了還敢生氣?他這個孩子現在都這樣子,那長大了還得了?”,一般我們意識到的大概就是這些直接的反應。
這還沒有完,我們的父母還會自然地繼續想下去,這時候對小明行為的解釋,假定他的動機,對父母的意義等等就開始出現。比如說,以“小明拖拖拉拉的行為就是故意不聽父母的話”,“玩手機就是不想讀書”等等來假定小明玩手機行為的動機,小明爸爸甚至認為小明的舉動是故意的,是有意氣自己的,是小明懶惰的表現等等。就這樣,小明玩手機的行為經過小明爸爸的大腦中翻譯機攪和幾次後就變了味道,最後把他的行為想成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過錯,玩手機和故意氣我、懶惰等的因果關係就這樣出來了!把孩子想得這麼可惡,做父母的要不憤怒都真的很難!
如果此時我們經過心平氣和的自我反省,從第二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小明爸爸身上存在許多的不合理的看法,如表二所示。
表二 小明父母對小明玩手機不讀書事件的觀念和問題
序號小明父母對事件的觀念和看法信念的非理性維度
1他應該不要玩手機去寫作業絕對化要求
2他怎麼可以這麼懶呢?他人貶低
3他不聽我的話,就是想氣我!低挫折容忍度
4玩手機就是不想讀書以偏概全
5他做錯了還敢生氣?絕對化要求
6他這個孩子現在都這樣子,那長大了還得了?以偏概全
第三步:(C)瞭解這些看法帶來的情緒後果
這是由第一步的引發事件A加上第二步不合理的信念B引起的心情反應和結果。比如說,由“小明玩手機不寫作業”事件,加上小明爸爸認為“小明是故意氣我的”引起小明爸爸的憤怒情緒,一般來說,因為他人不符合自己期待會出現氣憤,在這裡小明就是因為不符合爸爸的期待導致小明爸爸出現憤怒。
這一步是要求我們發現在第二步中自己的想法導致什麼樣的不良情緒後果,即“這件事讓我如何”(這裡是小明爸爸的憤怒情緒),除此之外,還有這些不良情緒給你帶來的種種行為表現(如暴力傾向),甚至是身體上的不適(血壓高、眩暈等)。父母應該將自己經歷這件事之後的心理狀態和情緒波動描述出來,明確自己現在的情緒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還是以上述案例說明,這是我們就會發現:“小明頂撞爸爸,可能讓爸爸在家裡威信落地,有點丟臉,讓爸爸感覺自己不會管教孩子,是個很沒用的人。”,小明爸爸可能會有的想法:“小明回房間大力關門,讓我非常震驚他竟敢如此對我,我非常生氣,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生出了一個這麼不聽話的兒子,真是讓我後悔和悲傷。”
這時你會發現,這些想法可能就是我們平時遇到問題的正常反應。我們一遇到問題,會自動用自己不合理的方式思考,因而引發不良情緒的產生。這時我們就要對症下藥,以新的合理的方式換個角度去思考,及時從這裡阻斷不良情緒的持續發展。
表三 小明父母不合理的觀念和導致的情緒結果
序號小明父母對事件的觀念和看法引發的情緒
1玩手機會影響學習成績擔憂
2自己不會管教孩子,是個很沒用的人。憤怒
3他竟敢如此對我!生氣
4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生出了一個這麼不聽話的兒子。悲傷
5小明越來越叛逆了,無法管教。恐懼
6這樣下去,長大了變成一個無用的人。憂鬱
第四步:(D)自我駁斥和質疑不合理的信念
這個過程是父母實施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時的關鍵。就是要系統化地質疑自己的假定,去學習挑戰自己想法及內容的真實性及功能性,其中包括那些沒有想到的,沒有考慮到的,應該想到的,最好能想到的想法,這是一些可以使我們心情轉化的想法。 例如,“小明玩手機可能是跟同學討論功課”,“小明頂撞我也許不是故意的”,“小明玩手機只是想輕鬆一下,不想現在做功課而已”。
首先在駁斥你的想法之前要先接受你已經產生的憤怒情緒。允許自己擁有的負面情緒像生氣,不需要否認或合理化自己的情緒。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實在不喜歡自己失控的行為。如果可以的話,我寧願我不生氣。畢竟我也是一個人,生氣也很正常。”
其次接受擁有這些負面情緒的你,我們雖然有這些不理想的負面情緒,但並不表示因為有這些情緒我們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這只是證明我是一個平凡的人。
最後是不要將引發事件A糟糕化,當面對的人或者環境不如我們預期的時候,會傾向誇大這些不如意的悲慘程度,所以我們要學會換個角度去看問題,以一分為二的方式去看待不愉快的事件。
在上述這個案例中,父母就是將孩子玩手機妖魔化了,將玩手機和學習對立起來。其實,孩子玩手機,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可能是壓力宣洩、逃避現實,也可能是尋找價值感、缺少陪伴……等等,如果父母並不瞭解這背後的動機和原因,只是一看到孩子玩手機就焦慮和憤怒,勢必引發孩子和家長的問題行為。
比如可以想一想孩子玩手機的必要性和好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總是強調孩子玩手機的危害性,過度放大了這個部分的影響,這很容易引發家長自己的憤怒情緒。
誠然,學習是一項辛苦的活動,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如果青少年過度的沉迷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很容易被手機上各種新奇的事件吸引,導致學習不用心,在學習上花費的精力自然有限,學習時間必然不能保證。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必然會下滑,加上受到家長的指責後更需要在手機網路遊戲社交平臺中尋找慰藉,形成惡性循環,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欲,產生厭學情緒,最終可能導致孩子荒廢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