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華僑銀行:今年港元P按息或降1/4厘
  • 金沙中國首季蝕轉賺近3億美元
  • IPO資訊——摯達科技
  • 內地客清明出遊消費熱情高漲
  • 經紀:撤辣後查詢增兩三成
  • 高息環境持續 撤辣樓價難升
  • 零售餐飲系統助中小企轉型升級
  • “五一”再迎出遊熱 機票搜索量暴增
  • 團進團出利延長客留 促旅社業務
  • 酒店冀“五一”檔房滿九成
  • 首季迎888萬客 復疫前85%
  • (一家之言)橋通路暢通 促有效分流
  • 穗大學城設低空經濟示範島
  • 穗寫字樓空置壓力漸緩
  • 新街坊帶動 橫琴網簽增八成
  • 穗商品房成交額 創近六年第二低
  • 中原料次季月均成交重上千宗
  • 釋放資金 工商舖料月均成交近卅宗
  • 持續減息政策 歐元偏軟
  • 歐美利差預期拉闊 或加劇歐元弱勢

(菁菁樂道)令人五內感激的家常飯

2021-10-28 06:35

令人五內感激的家常飯

    近日在我最喜歡的作家張曉風的散文中,看到這麼一段話:“一飲一啄無不循天之功,因人之力,思之令人五內感激;至於一桌之上,含哺之恩,共箸之情,鄉關之愛,泥土之親,無不令人莊嚴。”感觸頗深。

    作為獨生子女,我一直享受着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這兩年父母在我這住的時間比較長,也因此我天天都吃到美味的家常飯。

    一頓家常飯的精心準備,實際上一點也不容易。首先是食材的挑選,要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還要天天不重樣,這實在是很傷腦筋的事。以至於媽媽開玩笑,她跟爸爸每晚去水塘散步,實際上都會坐下開個會,討論第二天吃什麼、買什麼菜,意見統一後再回家,就差沒有會議記錄了。

    其次是每日的菜品,怎樣才能有所變化。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微信小視頻,介紹怎麼做菜。爸爸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覺得我們會喜歡吃的就如法炮製。他們還學會了怎麼用手機在網上找菜譜,所以我們的飯桌上總能見到新的菜式。

    我們家人都有着更偏向炒菜的湖南胃,但實際上,很難有抽油煙機能讓廚房完全沒有油煙,特別是在炒辣椒時,油煙很重也很嗆人。爸爸在廚房做完飯出來,有時總會打幾個噴嚏,但清淡的口味他自己第一個吃不慣,畢竟我家只有他,無辣不歡。

    父母都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因此,十分節約。對他們來說,一頓家常飯的“成本控制”也是很重要的。所以,爸爸經常會不辭辛苦,跑到珠海去買菜,辣椒、黃瓜、茄子什麼的,大包小包拎回來,其實還挺重,我經常跟他說不要那麼辛苦,他卻喜孜孜地“算賬”,跑一次珠海,省下了多少菜錢。

    正因為如此,我從來不覺得能吃上他們親手烹煮的家常飯是一種理所當然。我知道口中吃的是飯,嚥下肚的是愛,令我五內感激的,正是一桌之上的含哺之恩與共箸之情。

    楊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