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社論)美菲聯演破壞地區和平
  • 海船擦碰九江大橋四人失聯
  • 王毅:中國是柬最堅定依靠
  • 美首條高鐵終開建
  • 日近百議員參拜靖國神社
  • 封口費案開庭特朗普否認指控
  • 金正恩指導核反擊模擬演習
  • 烏總統:願合適時機與俄談判
  • 加沙醫院現近三百屍體
  • 我海軍司令提四倡議
  • 華:圖破壞中歐合作氛圍
  • 習近平在重慶考察調研
  • 中方聚焦五大目標
  • 習:提高西部開放水平
  • “旅行者一號”時隔五月再傳訊息
  • 日海自直升機相撞或處同高度
  • 美住宅現五尸疑遭殺害
  • 世界反興奮劑機構批美雙標
  • 字節跳動無意出售TikTok
  • 亞洲去年全球受災最嚴重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22-04-01 06:35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據新華社北京報道:二○二一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三月三十一日在北京揭曉,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陜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

    本報綜合報道

    展現中華文明風采

    據介紹,入選二○二一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中國早期人類起源、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的生動詮釋,展現了絢麗多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風采。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國家文物局近期將印發實施《“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聚焦重大歷史問題攻關,力爭取得新突破;落實“先考古、後出讓”制度,保護傳承歷史文脈;大力發展科技考古,促進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不斷壯大專業力量;深化國際考古合作交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本版圖片為新華社圖片)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郊,地處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流域,面積約十二平方公里。從二○二○年三月啟動發掘至今,共計發掘面積逾一千二百平方米,初步摸清了祭祀區的分佈範圍和內部佈局。六座“祭祀坑”出土編號文物一萬二千餘件,其中銅器一千餘件、金器五百二十餘件、玉器五百三十餘件、石器一百二十餘件、陶器十三件,另提取完整象牙四百五十餘根,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鳥形金箔飾、銅頂尊跪坐人像、玉璋、神樹紋玉琮等,部分文物的造型和紋飾前所未見。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

    皮洛遺址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平均海拔超過三千七百五十米,地處金沙江二級支流傍河的三級階地上。遺址南北長約二千米,東西寬約五百米,總面積約一百萬平方米。該遺址是一處多種文化因素疊加的罕見的超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皮洛遺址發現的手斧、薄刃斧等遺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遺存,也是目前東亞地區形態最典型、製作最精美、技術最成熟、組合最完備的阿舍利組合。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是一處以獨山玉和石料為資源支撐、其他地方玉材為輔助的新石器時代涉及玉石器製作性質的中心性聚落,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玉石器手工業體系空白。仰韶文化“前坊後居”的坊居式建築群是國內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築之一,完好保留了建築技術和日常生活的細節。該遺址發現的史前碼頭性質的遺跡為中原地區首次發現,與自然河、人工河道、環壕一起構成了水路交通系統,體現出古人對水資源的重視和利用能力。

    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以慕容智墓為代表的甘肅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出土包括墓誌、絲織品在內的各類文物千餘件,從文字和實物層面,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融入中華文明的歷史史實,活化了歸唐吐谷渾人思想觀念、物質生活、文化認同的歷史場景,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過程中的典型案例。

    新疆唐代烽燧遺址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於新疆尉犁縣東南九十公里處的荒漠無人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遺址累計清理出土各類遺物一千四百五十餘件(組),均為戍邊將士日常生活、工作實用器物。其中以八百八十三件文書最為引人注目,這不僅是國內遺址考古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書資料,也是首次發現的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標本。

    陝西西安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上,北距世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約二千米。考古資料表明,江村大墓及其周邊的遺跡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陵區,與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等形制要素相近,平面佈局相似,整體規模相當,並有顯而易見的發展演變軌跡。結合文獻記載,可以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

    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鳳凰嘴”為漢文帝霸陵的傳統認識,確定了霸陵的準確位置,解決了西漢十一陵的名位問題。包括漢文帝霸陵在內的西漢帝陵規模、形制、佈局及內涵的基本掌握,為西漢帝陵制度形成、發展、演變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考古資料,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

    雞叫城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地處洞庭湖西北的澧陽平原,西南距城頭山遺址十三公里。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收穫重大。考古人員發現了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基礎,其三重環壕的聚落結構在長江流域屬於首次發現。雞叫城聚落完整經歷了史前稻作農業社會從初步複雜化到文明起源、發展、興盛及到衰落的完整過程,是研究我國史前社會與文明過程的典型標本。

    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鄉安徽鳳陽興建的都城。城址由三重城垣構成,面積達五十平方公里。城垣、宮殿、壇廟、中央官署、軍事設施,與路網、水系及建城時的窯址、石料廠等遺存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

    明中都前朝區宮殿的形態因史料記載不詳而一直成謎,二○一五至二○二一年的發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屬建築的佈局,解決了四十餘年來的猜測和爭論,極大地推進了明中都的認識和研究。宮殿佈局和結構的廓清彌補了宋元到明清時期宮殿制度轉變的關鍵環節材料,從實物上印證了明中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中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歷史作用。

    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

    鄭家湖墓地位於湖北省雲夢縣城關鎮,楚王城城址的東南郊,總面積約十五萬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約三千米。遺址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包括遣策、銅鼎銘文和長文木觚。其中,戰國晚期木觚全文約七百字,記載謀士遊說秦王寢兵立義,體例和文風與《戰國策》近似,為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中華第一長文觚”,形制罕見,內涵豐富,學術價值重大。

    山東滕州崗上遺址

    崗上遺址位於山東省滕州市東沙河街道陳崗村東部漷河兩岸,依河流和公路可將遺址分為東、西、南三部分,是海岱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根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陶片判斷,城址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

    崗上遺址大型城址的發現,連同一批顯示了社會劇烈分化、財富集中於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槨制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為代表的禮器等,為實證海岱地區以至中華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