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樓宇可重建,關係可重建?——專訪《都更》

2022-05-27 17:16
當一棟舊樓要重建,牽動的除了是補償,可能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將於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的《都更》便是以此為切入點,講述一對本已疏離的父女的重遇,但當中也在同時思考社會的新舊交替。「新和舊大家怎去選?女兒代表新的公司入來想收購,這也很正常,沒理由要變危樓,但老人家又很折騰。賣了,那筆錢現實上也買不了新樓盤。」導演趙啟業說。 談親子 也談社會 《都更》導演趙啟業(左)、編劇凌子臻(右) 《都更》是友人創作(藝術)劇團《第一稿-優秀澳門劇本三年孵化計劃》今次搬上舞台演出的劇本。故事講述一幢舊樓要被發展商收購重建,爸爸是最後一個堅決留下的業主。在發展商公司工作女兒於是上門要求他遷出。多年前爸爸離家出走,父女二人久未相見,而這次重逢,談的是公事,也翻出父女之間的心結。導演趙啟業分享,當初吸引他選擇這劇本的原因正是當中角色之間的張力。「一對父女之間的骨肉關係,既親密,但大家又怨恨。對我來說,這是最令我很想排這戲(的原因)。」 編劇凌子臻最近亦以作品《自由的牛》獲得曉角話劇研進社「想像未來·AI世代」之「科幻文學」X「劇場創作及演出」計劃冠軍。就今次的《都更》,他分享,靈感是源自於自己的生活。身為爸爸的他希望在劇本中探討親子關係,加上有家人在經歷都更,有發展公司之前嘗試收購整幢大廈重建,於是決定以此為題創作劇本。但為他而言,故事除了觸及家庭關係,同時亦是在探討社會的新舊交替。在他眼中,都市更新是社會難以避免的,唯當中也牽涉到人。「樓舊了,有一定程度上的危險,對衛生、環境有甚麼影響,有時(重建)真的無可避免。城市要發展,但發展期間你不只是看外表,一拆就全拆,始終裡面有人住,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故事,會對這棟樓有感情。雖然這事是無可避免,但中間可能會有人在對抗緊這潮流。」 趙啟業也認同,劇中的大廈只剩下爸爸這單位尚未收購成功,在外界看來當然是要買下來重建,但在這位爸爸的世界中,這單位是他的唯一。「那爸爸在該單位住了大半輩子,他的要求只是再遲一點搬走或等他死後才重建。從個人來看,他的要求不過份,單位是他的,這是他的自由。」 「賣了,那筆錢現實上也買不了新樓盤。六十幾歲,怎供?銀行也不會批。其實也是推他去老人院或去內地,只有這些選擇。他省着用可能可以慢慢用,直至過身,有機會可以,但他最後住不了自己的地方。」 冀觀眾一同思考 導演表示,今次演出的處理偏向寫實,並誠邀了資深演員鄧華超和女演員李頌賢飾演劇中的父女。他坦言,起初覺得那女兒是來討債的,但隨着排練的進行,他有感當中的關係並不是二元對立。「我開始問自己是否中間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游走,令這兩個角色不純粹是一個壞,一個好。因為很二元,黑和白,有甚麼好說?拋妻棄女這事一定不對,但後來原來有些地方,女兒也要理解爸爸。大家都有不對的地方,令整件事有較多高低起伏。」 導演和編劇都表示,希望作品能令觀眾有所思考,也令觀眾有所感受。「每個人的成長都不同。如較年輕的,可能會移情女兒,較年長的可能明白為何爸爸是這樣。隨着年齡的增長有些睇法有所改變。只要有思考,為我來說,不論是思考甚麼都很好。」趙啟業說。 友人創作的「第一稿」計劃已舉辦9年,旨在推動澳門編劇發展,目前已積累劇本作品近40個。香港著名編劇、現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潘惠森多年來亦有參與指導。藝團將於6月11日晚上及6月12日下午《都更》演出後舉行座談會,並邀得「第一稿活動戲劇顧問」潘惠森先及澳門資深編劇李宇樑主持,嘉賓分別包括「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劇協理事」穆欣欣、資深劇場許國權(大鳥)以及劇場工作者鄺華歡、李俊傑、譚智泉、吳嘉偉。 這篇文章 樓宇可重建,關係可重建?——專訪《都更》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