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學校生參演灣區戲劇節
  • 聖德蘭科普“童”樂寓學於樂
  • 理大展學生六十國畫作品
  • 理大通訊研究登國際學刊
  • 勞校學生認識社服機構
  • 聖羅撒中校慶聚餐歡欣熱鬧
  • 城大《葡語國家瞭望》新書首發
  • 中德訪杭姐妹校交流教學
  •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有其父必有其子
  • 澳大訪澳洲高校簽合作協議
  • 同善堂托所申請七成六中籤
  • 善明托所抽籤收百二幼兒
  • 英國化學奧賽澳生獲佳績
  • 工聯托所抽籤近千四人報名
  • 各界:用實際行動護國安
  • 瓊澳餐飲業交流促合作
  • 保育人士倡龍環開閘降水位
  • 女長者疑路環墮樓亡
  • 今驟雨雷暴或水浸
  • 新聞特搜

蔡元培與澳門

2022-09-14 06:35

    蔡元培與澳門

    一九三七年澳門抵制日貨運動、日軍強佔小橫琴島。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七日,月曜,陰晴相間。報載我軍昨克復永安橋,楊行敵大受威脅。報載敵機昨轟炸衢縣、金華、杭、甬等地均有敵機肆虐,平民死傷甚夥。敵機昨又襲廣州。澳門發動抵制日貨。”早在這一年八月,澳門愛國人士組織“澳門四界救災會”(四界即:學術界、音樂界、戲劇界、體育界,是澳門在抗日戰爭時期最大的愛國團體),以“救災”為名,在澳門展開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動,直到一九四一年冬才被迫停止一切活動。

    蔡元培日記記載,“十月六日水曜陰,雨。報載閘北激戰,我佔優勢。我軍挺進,逼迫北四川路。敵機終日在閘北、浦東轟炸。我空軍昨晚兩度夜襲,轟擊虹口、外灘一帶,又擊中楊樹浦敵軍臨時機場。晉北敵軍潰退,代縣、繁峙相繼收復。昨日美總統在支加哥演說,痛斥侵略國,主張酷愛和平之各國人民共同努力,維持世界正義,將彼干犯世界正義之國家,予以‘強制隔離’。敵艦六艘,突佔澳門附近小橫琴島,開闢機場。”

    一九三七年八月九日,日軍侵佔中山七區荷包島,之後先後攻佔珠海的擔杆島、高欄島、三灶島等多座島嶼,澳門局勢一同緊張起來。澳葡當局知道日本人來勢洶洶,橫琴島朝不保夕,乘中日戰爭之危,企圖強佔橫琴島,於是派人在島上刻石為記,企圖造成“該島是葡國的佔領地”。同年十二月日軍佔領了橫琴島。(“珠海外文石刻檔案尋蹤”原載於《中國檔案報》二○一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總第二八一五期 第三版)。

    陳璧君在澳門

    歷史總是多元、複雜的。一九三五年,蔡元培到南京,當時還是南京政府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的汪精衛請他吃晚餐。蔡元培苦勸汪精衛改變親日立場,決心抗日。一九三八年十二月蔡元培為北京大學四十周年紀念題詞,有“他日河山還我,重返故鄉,再接再厲,一定有特殊之進步,敬以是為祝”之語。

    汪精衛妻子陳璧君的父親是南洋巨富陳耕基,母親衛月朗曾是一位革命黨人。一九三八年衛月朗在澳門居住,時年七十歲。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四日陳璧君為了拉攏蔡元培,親自出面在香港見蔡元培。但是汪、陳投降,甘作漢奸。

    蔡元培日記記錄道,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月曜,陰。王濟遠來。陸匡文、陸幼剛來,知將回廣州。得孟真函、毅侯函。致巽南函,轉總辦事處通告。致中基會函,附去已簽名之第一二五次執委會會議記錄及允任該會董事及董事長之簽覆。致孟真函,附去莊丕可化研所計畫,屬與騮先一商,並以余青松之參加天文學會之預算告之。致陳璧君澳門函,補祝五姑七十壽”。

    五月二十四日,陳璧君、曾醒、禇民誼再一次到港拜訪蔡元培,再次遊說蔡元培無果。曾醒,女,福建福州人,一八八二年出生,曾擔任國民政府中央黨部婦女部部長,一九三九年投敵。一九四五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不知所蹤。褚民誼(一八八四至一九四六),字重行,浙江省湖州市人,外交官,國民黨元老,抗戰期間叛國投敵,淪為漢奸。

    一九三九年七月,蔡元培被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推為第二屆名譽主席,為該會會歌所作的《滿江紅》詞鏗鏘有力,錚錚有聲:

    公理昭彰,戰勝強權在今日。

    概不問,領土大小,軍容贏詘。

    文化同肩維護任,武裝合組抵抗術,

    把野心軍閥盡排除,齊努力。

    我中華,泱泱國,愛和平,禦強敵。

    兩年來,博得同情洋溢。

    獨立寧辭經百戰,眾擎無愧參全責。

    與友邦共奏凱歌曲,顯成績!

    這也許是蔡元培對投敵的汪精衛、陳璧君們最好的答覆。

    (三)

    楊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