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學校生參演灣區戲劇節
  • 聖德蘭科普“童”樂寓學於樂
  • 理大展學生六十國畫作品
  • 理大通訊研究登國際學刊
  • 勞校學生認識社服機構
  • 聖羅撒中校慶聚餐歡欣熱鬧
  • 城大《葡語國家瞭望》新書首發
  • 中德訪杭姐妹校交流教學
  •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有其父必有其子
  • 澳大訪澳洲高校簽合作協議
  • 同善堂托所申請七成六中籤
  • 善明托所抽籤收百二幼兒
  • 英國化學奧賽澳生獲佳績
  • 工聯托所抽籤近千四人報名
  • 各界:用實際行動護國安
  • 瓊澳餐飲業交流促合作
  • 保育人士倡龍環開閘降水位
  • 女長者疑路環墮樓亡
  • 今驟雨雷暴或水浸
  • 新聞特搜

何謂“貨不對辦”?

2022-10-02 06:35


    何謂“貨不對辦”?

    之前提到,甲在網上購買的電器“貨不對辦”,究竟怎樣才算“貨不對辦”呢?其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有相關規定。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經營者是有義務向消費者交付與合同規定相符的消費品,而在評估該消費品是否“對辦”,尤其應考慮消費品是否存在以下情況:

    一、與合同所載的數量、品質及種類相符;二、按合同所載方法放置或包裝;三、與配件、安裝指引或合同所訂定的其他指引一併提供;四、符合消費者所要求的特別用途(該要求已於訂立合同時由消費者告知,且已為經營者所接受)。

    所以,消費者所收到的消費品不符合上述所指的任一情況,即代表消費品存在“貨不對辦”的情況。不過,如訂立合同前消費者已獲經營者告知並說明有關消費品與合同規定不相符,則該消費品視為與合同規定相符。

    至於購買的消費品出現“貨不對辦”的情況時,消費者可以行使甚麼權利呢?下周小錦囊繼續為大家介紹。

    註:本文內容主要參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

    (法務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