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似乎愈來愈多聲音說澳門大好福利,包括已實施十多年的臨時措施現金分享,都話要檢視和討論應否持續。先不說小城是福利型社會,而現金分享推出的原因則眾所周之。這種派錢方式稱不上是福利,更多的是澳門在回歸之後,經濟發展有了重大改變,社會開始出現不均現象,貧富差距愈發嚴重,在無法自動調節的情況下,同屬水漲船高的政府,只好透過機制重新分配,為收窄大眾收入差距而埋單。
濠江乃微型經濟體,市場細小,很多行業也存在寡頭壟斷,即使開放也是得啖笑。市場無法做大之下,自然出現傾斜,包括財富。事實上,自賭權開放後,行業競爭激烈,才真正做到百花齊放,行內的薪酬得以提升,特區政府也因豐厚的賭稅收入,才有能力投放更多資源於社會發展上,其它行業亦因此得益,並非一些人所想只有小市民受惠。要是社會各持分者都懂得同舟共濟,更想有福同享,政府就不用出手!
若說要屋起屋,要錢畀錢,像是諉過於人般難聽。首先政府保障居民最基本的住屋需要,無可厚非,再講房屋政策向來混亂,私樓價格“堅離地”,空置又無人理,公屋就“擳牙膏”咁起。說到福利也不是話畀就畀,現金分享從來就是臨時性質,政府當然覺得有需要才畀,至於央積金的盈餘分配,無錢就無得畀。社保養老金更加要供款先有得畀,如果供款都唔夠畀,倒是可以檢討,但勞方肯做,都要資方願意。抗疫援助則是救萬民於水火,屬緊急賑濟。其它如長者、弱勢福利措施,有能力的政府都該做。如果一個發達地方,都仍有人因貧窮而餓死,無說話好講。
山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