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節目表
  • 哈利斯泰利斯女狂粉被判監
  • 視事關心
  • 姬蒂派斯自爆被前經理人出賣
  • 金泰亨入反恐隊型爆亮相
  • 高畑裕太開直播被轟
  • 靚佬湯有女初長成
  • 澳視澳門播《愛的藝術》
  • 碧揚絲醒目應對避災難
  • 《不夠善良的我們》四十而惑
  • 星耀音樂協會今響鑼
  • 石頭公社促和諧共融
  • 生命救生命
  • 奧爾加 · 科恩冀再來澳演出
  • “作品一”協會將續辦藝術活動
  • 《打天下2》枝葉太多
  • 梁小冰演老婦真好戲
  • 陳曉新劇光頭造型曝光
  • 林宥嘉進軍兒童節目
  • 澳門藝術節粵劇《槐蔭記》

魚與熊掌的文化資助觀

2022-12-04 06:35

    魚與熊掌的文化資助觀

    實情是在世上任何地方做藝文工作,無論人們想或不想,一定有不同層面的審查出現。哪怕是政治、文化、社會輿論評估、商業效益等。在文明有秩序的社會,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上我們可能都知道其實市場想要甚麼。按筆者當下的觀察,興許是滿足以女性為主導的審美,或是低俗貼地好笑,或能勾起人們深層慾望的,滿足人們幻想的,甚至外國更興起以少數族群(LGBTQ+)較敏感的題材去共鳴特定觀眾群。其實都是消費市場導向,錢在哪,作品就會往哪裡走。流量密碼說起來,可以是人盡皆知的,就是掌握市場有甚麼消費傾向,但核心是第一是否做得出?第二是否做得到?

    在澳門,可說是集合了缺乏膽量、有包袱、不想做於一身,意識形態上做不出,軟硬件實力未必做到。一旦作品具爭議性,通常都缺乏處理的方案與手段。另外,本地藝文圈,實在太依賴政府的社團文化支助去支撐營運。在這背景下,試想想,資方(政府)給予資源孵化項目,當然會對項目的內容有要求,那官方機構要求正能量,內容有高尚情操是最正常不過。可是“高大上”從來最缺的就是大眾市場的認受。大眾需要的,可能只是貼地娛樂。所以如何去平衡那條創作界線就成為本地藝文工作者的智慧考驗。

    現實是,沒有項目能真正擺脫資方的限制,哪怕自己出錢做自己開發的項目,壓力更大吧!在官方機構資助下,又要保有高尚情操,又想贏票房,正正就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最遺憾是資方最後會用熊掌的標準,去評核條魚是否好食!澳門,這樣的創作生態,豈能支持創作人創作出能走進世界的作品。

    既然如此,為何非要跟政府資助走?跟市場走不好嗎?你在澳門,問問有誰對市場資金有信心?又有哪個掌握投資力的人對本地作品有信心?

    公道點說,其實創作人只是在營營役役中等待有作品爆發出商業突破。資方在等待支持到一個成功案例,市場在等待讓觀眾心甘情願購票觀賞的好作品。

    大數法則,不可能所有在市場上的項目都發光發熱,大家都在等待那個成功的異數。真正的問題是有人以為所有事情都是人為可控的。市場會不會喜歡一場演出本質上就是一場賭博,我們應該問,澳門賭還是不賭?

    潘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