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2023年經屋申請昨日截止 房屋局:共收到6,562份申請
  • 黃少澤:預期下半年選日子 搬遷在囚人士至新監獄
  • 國安委員會首次年度大會 賀一誠:持續提供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
  • 兩大學生墮公檢法騙案 被誘騙到珠海某酒店匿藏 曾一度失聯
  • 兩公務員涉嫌從事兼職未申報利益 廉政公署:涉嫌觸犯「資料不正確罪」
  • 特首賀一誠下月16日列席立法會回應議員提問
  • 南光實業提前一年多解除大橋邊檢大樓商用空間經營合同 保安部隊事務局:因疫情難招商
  • 議員批「生態島」損害中華白海豚生態 當局:有必要性 由國家共同決定
  • 李偉農呼籲青年在選擇學業、專業時需考本澳市場發展
  •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定名「澳門大橋」
  • 李偉農:繼續鞏固本澳博彩業健康誠信形象
  • 運動員代表澳出賽要自扲荷包?潘永權:資助規定無變 望運動員與其總會多溝通
  • 林宇滔關注福隆新街燈飾何時拆 歐陽瑜:全部街坊、商戶同意拆便拆
  • 議員促升養老金 歐陽瑜:未達要求啟動調整機制 自己亦期望可調「不用有壓力」
  • 司警搗破多人在卡拉OK吸毒、販毒 一外籍獄警涉販毒 懲教局:對違紀行為絕不姑息
  • 書癡們共同抵達之處 – 2024台北國際書展小記 (下)
  • 【特約刊登】《朝暮有情人》
  • 【特約刊登】《朝暮有情人》用歌聲唱出愛與情
  • 批輕軌公司未交代員工年資去向 林宇滔:有損員工利益 嚴重影響公營企業形象
  • 議員促加強青少年國學推廣及學習 教青局:善用內地豐富文化及教育資源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2023-03-03 19:08

《三姑六婆》劇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到佛山演出交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到佛山演出交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錦池(左)、麥月珍、容卡達(右)。

記得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在劇場演出《若你活着,死的便是我》中,麥月珍(soso)、黃錦池、容卡達三人以手語,聯同另外三位聲音演員一起呈現這個葡國當代作品。早前,繼前往佛山用手語演出本地故事《都更》和交流後,三人於今年一月再聯同「心之飛人」表演課程的學員,一起演出改編自美國著名劇本《the odd couple》的《三姑六婆》。回顧近年成績,soso表示現時在推動藝術共融方面仍在努力階段。「雖然中間有很多困難阻滯,但起碼,最小的一步就是,聾人的美開始被發現。」

「心之飛人」結合手語概念

「心之飛人」由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stephen wangh所創立。他教導形體表演超過40年,是著名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並深受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所啟發。2018年,本地劇場工作者、友人創作藝術劇團藝術總監黃天恩跟隨stephen wangh學習,之後將「心之飛人」課程帶到澳門,麥月珍也有參加,並開始探索「視形傳譯」,思考如何透過肢體語言及手語同步演繹台上的作品。《若你活着,死的便是我》便是她和黃錦池、容卡達在傳譯以外,用手語結合演出的一次嘗試。

而今次的《三姑六婆》是由麥月珍導演,容卡達、黃錦池和另外幾名的「心之飛人」學員聯合演出。故事講述一班性格各異的朋友在感情起伏中如何結伴同行,當中妙趣橫生。雖然本身是聾人的錦池不擅長唸白,但台上各演員透過身體語言營造好友間的互動,而相比新手學員,錦池的肢體語言則顯得更放鬆細膩。

soso笑言,使用手語溝通時,肢體和面部表情豐富,本身就像一台戲。由當初是「心之飛人」的學員,到變成現在的導師之一,soso介紹,「心之飛人」的目的是讓學員嘗試打開自己的心,把面具拿走,如實地表達自己。而很多時,這點就像聾人用手語溝通時那樣——非常直接,所以在今次的「心之飛人」中她加入了手語部分,邀請錦池一同指導學員。

對於「心之飛人」,黃錦池有感,以往做手語的可能都集中做手語,做戲劇的則集中做戲劇,兩者是分開的;同樣猶如平衡線的,是聽障和健聽人士的一些表達方式。但在「心之飛人」,較注重的是表達內在情感。他們嘗試用手語時也注重面部表情,在戲劇上亦注重形體的強化,而藉着肢體語言的表達,健聽人士也能明白他們。

大灣區交流
擦出藝術新火花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他們的「手藝工作室」到佛山交流。活動由佛山市演藝中心主辦,在瓊花大劇院舉行,並邀請了佛山市啟聰學校的師生共同參與。卡達介紹,視形傳譯在佛山是新鮮事,所以交流時為當地的觀眾也帶來一定衝擊。「他們的領導都很支持。當時他說有城市藝術季,問我們會否有機會過去。起初我很擔心:會不會跟他想像中的傳統戲劇不同,未必是他想要的東西。但他覺得這是一個好嘗試,他想知道大灣區內不同劇團的動態。連續幾次溝通,就成了事。」

他們把本地劇本《都更》帶到藝術季,並使用手語和形體呈現。主辦單位同時安排了演員透過聲音同步演繹。「廣東都流行廣播劇。他們用廣播劇的經驗去呈現,整個演出就好像產生了另一些火花。」卡達形容,他們把澳門的一套帶到佛山,「走入大灣區」,有感其實周邊使用粵語的地區對這些的反應也很好,有戲劇老師甚至對學手語感興趣。「接下來有些合作希望可以發展下去。我覺得我們這方面的努力,不只是澳門這地方,而是可能鄰近地區都需要,或者有興趣發展。」他又指,在澳門曾遇過從上海來的聽障觀眾,在演出結束後與他分享說,雖然自己看不懂澳門的手語,但也喜歡他們視形傳譯的演出。「他都是靠助聽器,習慣了健聽社會的生活。但他說也喜歡看我們。原來有些人對這事覺得新奇,很有興趣。」

藝術共融
不分高低

手藝工作室於二〇一八年成立,其視形傳譯不時見於本地藝團的演出和藝術節。卡達分享,曾試過一年做13個作品,其中一個月更高達4個,即平均一星期一個。他分享,視形傳譯演員也需要跟着劇組一起排練,以更好地揣摩角色,所以需要一定的心力,而他們也是整個演出的一部分,不只是單純的對白翻譯。soso指出,視形傳譯就像字幕,是希望給予觀眾多一個選擇,她期望能做到的是與觀眾同在,而不是用「手語翻譯」作為標榜。「就像netflix,大家可以選擇字幕。你可以隨時選擇看,也可以隨時選擇不看。我貪心一點——這個才是我期望達到的共融。現在我們仍在努力階段。」她又期望未來能跟不同的社團合作。

錦池亦表示,自己的健聽朋友也看視形傳譯專場。「他們有時會聽舞台的聲音,然後看視形傳譯的形體,去感受兩種體驗。」他有感,如果澳門的聽障人士能有渠道,自小開始接觸戲劇藝術,他們對這藝術會有較少抗拒,也會有更多想象。

soso 強調,手語演員也不一定是聽障人士,手語不是為了「幫助」聽障人士,而是為了彼此的溝通無障礙。「手語也不一定是聾人的專屬語言。我自己教班時也跟學生說,不要想着學手語是為了『幫人』。當我們運用一個語言時,是為了大家可以一起平等溝通,大家一起平等去做事。」或許到底,連結着人與人之間的,不是言語的發出與接收,而是心向着同一方向。

這篇文章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