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內港碼頭對開海面昨日發現一男性浮屍
  • 本月初「少年」輕生 教青局未發稿公佈? 黃嘉祺:因應個案 「個別處理」
  • 石排灣業興大廈第八座停電逾一日半 修復需時 三長者需入住臨時院舍
  • 文化局:爭取今年內落成啟用青洲坊圖書館
  • 新中國精英:走向全球舞台的競爭之旅
  • 就「生態島」項目查詢市政署、環保局、海務局十數個問題 涵蓋海豚保育、環境影響、建造細節等 無一獲正面回應
  • 中葡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明開幕
  • 梁孫旭促檢視缺場地的熱門運動 馬場用地或可開闢為臨時體育場地
  • 拆掉再重組
  • 林宇促加強發掘隱蔽長者、主動關懷 社工局:將核查風險個案、主動接觸未如期續期福利津貼的受益人
  • 輕軌東線去年第三季較第一季增90億預算 公建局:因工程開展而增 未超總預算314億
  • 各有說法?指少年昨晚未返院舍 院舍已通知家人 社工局:家人未有接聽及回覆
  • 初中生凌晨逗留快餐店「數小時」司警:因缺家庭照顧入住院舍「幾日」冇返院舍 未有人報警
  • 指許多學生家長因子女遭欺凌求助 謝誓宏促多方合作共遏校園欺凌
  • 僅討論約20分鐘 樓市全面撤辣法案獲立法會29票支持「緊急」通過 公佈後翌日生效
  • 今日起 申請人可經電子申請系統查詢長者公寓申請結果
  • 4名小學生涉多次辱罵及襲擊一名女長者 司警局:未成年人犯罪須負法律責任
  • 議員籲以「人才引進」留住在澳就讀的外地大學生 賀一誠:現時符合要求不足兩百人
  • 賀一誠:本澳很多自殺個案涉及中學生及長者
  • 中央已批外籍家傭可到「新街坊」工作 賀一誠:暫未有申請

高迪龍:連結到社區獨有文化才是真.社區遊

2023-03-03 19:40

高迪龍認為社區旅遊需連結區內節慶/活動、文化與歷史。

春節期間舉辦的「新馬路任我行」亦吸引不少本地家庭。

由疫前至今,特區政府一直強調發展社區旅遊,期望做到分流旅客以及推動經濟。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早前再表示,社區體驗是澳門旅遊一張「名片」,即使在疫情期三年期間當局亦做足工作向旅客推廣社區旅遊。一直從事僑民傳統文化節日的學者高迪龍(ubaldino couto)認為,真正的社區遊須與該區人與物相連結,包括街道名的來由、區內傳說、故事、節慶等「特別」元素。若缺少了這些文化及特色,就如同「新馬路任我行」可複製成水坑尾、高士德或雀仔園「任我行」。

他又表示,在社區旅遊方面,政府的確做了不少宣傳,亦見有遊客到北區或者氹仔一些住宅區覓食。社區旅遊並非只有食物作招徠,不少區有民間傳說、故事、歷史、節慶活動等,如雀仔園土地誕、氹仔北帝誕、路環譚公誕、哪吒誕,這些節日好「地道」。這些節慶、關於社區的趣味故事都好值得向外宣傳。

在推廣社區旅遊方面,高迪龍認為當局可以作為統籌的角色,而社區內的團體則應主導思索如何呈現所在區域獨特之處;同時亦要平衡旅客數量與居民日常生活,若有「太多人入去(社區)嘅,噉佢哋(市民)可能就會覺得啲遊客好似阻住緊日常嘅生活。」

高迪龍主要研究領域為探索僑民節慶於社交融合中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僑民傳統文化節日、平等、保育文化節慶和土生葡人身份認同的研究,現為澳門旅遊學院旅遊會展及節目管理課程主任。

社區節慶多元 應多宣傳本地潑水節、sinulog節等

澳門雖小,文化多元,本澳的社區亦是,有華人、葡人、菲律賓、緬甸等社區。事實上,各個族群獨有文化,節慶各有千秋。高迪龍表示,現時與葡人族群相關的活動如聖約翰節以及葡韻嘉年華已好成熟,有較多宣傳、亦成為旅遊資源。除了讓本地葡人相聚一刻外,亦吸引不少旅客到訪。相反,其他的僑民節日,如本地緬甸族群每年的潑水節、每年一月第三個星期日菲律賓傳統節慶sinulog節、泰國潑水節則較少人認知及推廣。

他又稱,這些節日可以讓遊客看到本地文化多元特質,亦可看到本澳各族群融洽的一面。此等活動,如緬甸社群的潑水節並非只有緬甸人、緬甸歸僑或土生的緬甸籍澳門人參與,亦受其他本地居民歡迎。網上宣傳或旅遊指南通常會集中推介三盞燈的緬甸食物,少介紹這些節日、參與的旅客亦未必多,故在傳宣上需加大。

高迪龍又提醒在推廣僑民節慶及活動時須保持當中的「真」以及初衷,終極目標非為旅客服務,而是旨在發掘各社區的獨特之處,讓更多本地人及旅客認知。

他又以葡韻嘉年華為例,若好多遊客去或者太多旅遊元素的話,該活動初衷——讓本地葡人以及葡語系國家的人員相聚則可能會消失;同時須避免讓社區節慶/活動變得「太遊客化」,否則亦會失去箇中的「真」。

社區遊如何保留「真」又吸引?高迪龍: 社區節慶及歷史好重要

高迪龍認為,社區內重要活動/節慶、其出現與社區或社群的淵源、發展等連結埋一齊先可發展真正社區旅遊;與此同時,必須平衡旅客量與居民日常生活取得平衡。

近日一個熱點便是「新馬路任我行」,問及這樣的計劃可在其他區設置作吸客之用,他則反問究竟這個活動初衷為何。

他指出,若當局只舉行活動出吸引人來玩食、打卡或是讓這活動帶出新馬路文化、歷史背景,兩者分別才是關鍵。若為前者,除了「新馬路任我行」,「高士德任我行」、「水坑尾任我行」都可以。若為後者,若讓到訪者瞭解所在街道的歷史及一帶的文化,非「任我行」亦可。若想在雀仔園一帶進行具歷史、文化元素的「任我行」,則必須提及每年的土地誕、土地公、文化、歷史,故事等。事實上,雀仔園土地誕亦是附近一帶居民一年一度「盛大、一定要去做嘅嘢。」

他續稱,各社區的歷史需多做研究。除了史實及文化外,各社區的傳說及故事亦不應缺席。例如,新馬路為何叫新馬路?該馬路中葡文名好長,最後為何只稱新馬路?為何叫大三巴?以前雀仔園是甚麼?為何叫雀仔園?城中一街一巷、文物等「都有啲故仔」,當中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而這些亦是各社區迷人之處。

至於推動社區旅遊方面,高迪龍認為,這不應由政府主導,社區各團體應積極參與,下些功夫,如想遊客在社區發掘甚麼不同之處、文化或屋村生活,先思考以何作為招徠。政府可以統籌,社區內的人則需做更多,這些人先知道「有甚麼特別係想俾人睇。」

他又舉例,在香港有慈善團體會組織導賞團去瞭解香港印巴裔群體,即香港出生的印巴人社區,可能導覽的地方只是重慶大廈而已;亦有組織去看、影一些香港屋邨,而這些活動澳門絕對有條件可以開展。

旅遊局早前推出的「社區旅遊經濟拓展」專項資助計劃旨在善用社區的文化、歷史和旅遊資源,結合澳門的品牌旅遊盛事,增加社區旅遊元素。

這篇文章 高迪龍:連結到社區獨有文化才是真.社區遊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