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穗寫字樓空置壓力漸緩
  • 新街坊帶動 橫琴網簽增八成
  • 穗商品房成交額 創近六年第二低
  • 中原料次季月均成交重上千宗
  • 釋放資金 工商舖料月均成交近卅宗
  • 持續減息政策 歐元偏軟
  • 歐美利差預期拉闊 或加劇歐元弱勢
  • 中葡論壇企業家大會 葡企增逾40%
  • 澳琴協會合作 加強金融聯繫
  • 藥品出口多 手頭訂單6.3個月
  • 芳香世家借中葡平台拓貿易渠道
  • 加碼穩就業 內地人才市場現新變化
  • 灣商賽啟動 二百萬獎金育商標品牌
  • 非本地生:爭取留澳工作
  • 灣區數字產業協會訪旅遊大學
  • 引才過程評估調整 利四新發展
  • 國際會展業地位須人才支撐
  • 人資公司:引才計劃無損本地生就業
  • (一家之言)多手準備 應對樓市變化
  • 中銀昨辦私銀客戶交流晚宴

巴納姆效應市場營銷應用

2023-05-14 06:35

    巴納姆效應市場營銷應用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名福勒效應,是一九四八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福勒認為,不少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描述十分空洞且模稜兩可,仍認為反映自己的人格面貌。巴納姆效應廣泛出現在算命、星座、占星、心理測試、運勢解讀等情況,其實與心理學與統計學有關,牽涉到人類固有的一種強烈自我暗示。

    近年隨着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通過科技手段總結分析消費者行為數據和個人偏好,已成一種更好了解消費者,助力精準營銷的科學方式。不管是傳統的巴納姆效應,或是最新的大數據分析,目的都是希望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自己,且讓商家更加了解消費者。在現代工商社會中,巴納姆效應也常被應用在個人化市場營銷的商業活動與產品推廣。

    助力個性化產品銷售

    例子:巴納姆效應最常見的生活例子,就是報紙上的星座運勢或心理測驗。通過對不同星座或個性判別的結果,推薦讀者應注意哪些事情或該購買哪些產品。但曾有研究發現,如果連續幾天觀察這類內容,會發現自己的星座和其他星座的描述有相似共通之處,甚至不同星座的人看同一段描述,都會認為運勢預測說的很準,且說的就是自己。

    例子:日本香氛品牌Yamaneko推出子品牌Liberta Perfu,號稱通過人工智能推薦算法,為用戶打造訂製個性化香水。子品牌宣稱,可根據逾十萬個基礎數據,配合在線詢問消費者二十個問題,加上心理測試,然後搭配獨家智能算法,最終總結並推薦消費者“最合適的香味”、“個性化香味”、“最合適的香料配方”等信息。不少消費者相信,在心理測試中所展示的分析結果(大多是模糊且普遍適用的評價)良好地反映自己的特性,且把通過心理測試篩選出來的香水,視為是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商品,因此增加購買慾望和收藏意願。

    例子:《華爾街日報》引述維吉尼亞州的心理學家和色彩理論家凱特史密斯(Kate Smith)論點,針對消費者購買蘋果手機選用不同顏色的心理描述,例如紫色(用戶會欣賞生活複雜性,或容易受到流行文化影響)、紅色(用戶通常希望尋求關注,重視自己的強烈意見)、綠色(用戶以社會為中心,有更多同理心)、藍色(用戶通常值得信賴,或希望自己成為被他人信賴的人)、黑色(用戶比較低調,會隱藏自己實力)等。這類軟文營銷,也是手機商運用巴納姆效應,常用的宣傳方法之一。

    增加共鳴建品牌形象

    很多品牌會運用巴納姆效應,在品牌推廣時,爭取消費者的共鳴和認同,讓消費者感覺到“說的就是我”,藉此建立品牌形象,促進銷售。

    例子:美國知名服飾品牌凱文克萊(Calvin Klein)結合時下流行的MBTI 16種人格測試,幫助消費者認識自己,且根據人格測試後的不同人格屬性,助消費者推薦最匹配、最適合的穿搭單品與風格。這種個性訂製化產品概念,吸引緊跟潮流的年輕消費群體,同樣是善用巴納姆效應的良好範例。

    例子:許多人在做美甲或指甲彩繪時,不知道要選哪個顏色、哪款圖案,當不知道該如何決定時,巴納姆效應就可以派上用場。知名指甲油品牌JILL STUART推出十二星座專屬配色指甲油套盒。通過對星座的判定與偏好分析,推出不同星座個性的專屬配色,例如華麗的金牛(淺綠色珍珠細粉色)與智慧的雙子(金黃色星空細粉色)。

    確認偏誤提升滿意度

    巴納姆效應和心理學上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有關,那就是人類傾向接受自己相信或可強化自己思想的訊息,不傾向接受自己不相信或與自己理念及思想違背的訊息。因此部分服務業會善用巴納姆效應,迎合顧客的認知與需求,順勢推廣服務或產品。

    例子:例如健康診所一般建議顧客“身體可能有一些問題,建議做健康檢查”,或心理專家表示“嘗試不要想太多,多做深呼吸並向自己內心尋求”等,都是怎樣說都對的方法。又或銀行理財專員可能會說,最近全球局勢與金融狀況不穩,建議小心謹慎買賣或逢低佈局。當股市平靜時,可能認為“專家果然說中了”。要是股市動盪時,也可能認為“還好有專家建議,自己有多注意,才避免不必要損失”。善用巴納姆效應可提高服務滿意度,也有一定道理。

    巴納姆效應作為經典的心理學現象,也在營銷與商業活動中發揮一定作用。通過更好地認識消費者,了解消費者需求,打造較符合消費者特性和需求的專屬產品,是市場營銷主要工作。雖然巴納姆效應存在一些爭議,但只要用對方向,就可形成商家和消費者雙贏的局面。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劉丁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