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賀一誠指深澳產業合作迎發展機遇
  • 巴坡沙泳池水質未達標 暫停開放
  • 採購法規範投標人合適性及廉潔法
  • 澳琴露營節將延期舉行
  • 商務部反對歐盟突擊檢查中企辦公室
  • 外電指以軍進攻拉法僅待獲批
  • 疑涉債務糾紛 尼籍外僱被水果刀刺傷
  • 聯合國大學人工智能大會周四開幕
  • 一常會續審《公共採購法》法案 籲公共採購清晰開標評標委運作
  • 300學生參與中國航天日專題活動
  • 衛生局籲家長按接種計劃為子女打疫苗
  • 尼泊爾外僱疑追債持生果刀刺同鄉
  • 深合區:為澳門青年就業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 氣象局料未來2小時或有雷雨區影響澳門(20:30)
  • 賀一誠:深澳圍繞橫琴前海推動灣區建設
  • 4旬漢氹仔疑打鬥遭割傷須搶救
  • 巴坡沙泳池水質未達標暫停開放
  • 賀一誠與幾比部長會面交流市政建設
  • 國家藝術基金明年度資助正接受申請
  • 設琴澳用工法律宣導站搭建交流平台

電視風雲

2013-10-27 20:13
香港政府日前毫無先兆地突然宣布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的結果,政府再一次反口,由當初的「發牌無上限」,變成三選二,將多方面優勝於其他兩公司的香港電視擠出發牌行列。政府決定旋即引起公憤,有網民發起網上專頁,短短一天已逾廿萬支持者,足見市民對政府決定的反感。

數年前香港政府發出呼聲欲增發電視牌照,王維基據傳獲政府中人電話邀請競投牌照,他隨即成立香港電視,向不同競爭對手高薪挖角、拍攝逾十部電視劇、製作不同綜藝及清談節目、派攝製隊到外地拍攝紀錄片,還獲得政府批地興建亞洲最大的電視製作中心。正當大家以為這樣積極的公司,牌照應該十拿九穩,政府卻最後將牌照判給予另外兩家投資額加起來也不及香港電視、頻道遠比香港電視少,以及仍未製作節目的兩家公司。

王維基綽號「魔童」,當年打破IDD壟斷以及鋪設全球首個最大城域以太網一直為人所稱道,其破格、富創意的營銷手法以及扭轉逆境的能力是其在商場上縱橫的重要優勢。

魔童以往在電訊市場上無往而不利,為何踏足電視業會落得如此下場?

筆者愚見,首當其衝的必然是政治問題,想當日王維基曾入主亞視「十二日維新」,當年他曾提到亞視不能成為中央十台,想必牽動了紅色資本家、西環以及中央的神經。試想想,以香港電視的規模以及節目吸引程度,相信甫播出必然吸引大批觀眾離開無線,王維基當年一番豪情壯語,中央一看便知龍與鳳,再加上他一向的性格,一定不是一個很「聽話」的人,擁有如此巨大的話語權,怎麼了得?

即使王維基後來多番強調香港電視主打的是娛樂路線,新聞方面已有其他電視台在做,不用著墨太多,但王維基的一番豪情壯語實在令中央以至港共政權有所顧忌。而除了新聞方面的「硬政治」外,中央更加懼怕的,相信是港人的文化再一次堀起,吹進大陸。香港在數十年前,是東南亞的娛樂中心,電影、電視、音樂、戲劇等等都要走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尖端,這陣風對內地影響甚深,要知道在改革開放初期,內地的流行文化基本上就是向香港看齊,搞搖滾的聽Beyond、搞電視劇的看無線、搞電影的看港產片‥‥‥甚至到今時今日,大家到上海旅遊,在旅遊景點、飯店以至黃浦江遊船上,聽得最多的音樂就是無線經典電視劇主題曲「上海灘」;在中央電視台音樂台中,不時聽到汪明荃的「萬水千山總是情」;早前黃家駒逝世二十周年,內地大大小小的LiveHouse、酒吧以至音樂會均紛紛推出悼念音樂會等,由此可見香港文化對於內地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而有留意內地劇集的朋友都知道,內地劇集現在可以粗略分為幾類︰紅色劇集,大多為共產黨歌功頌德,劇情多為革命時期、國共內戰以至抗日時期的背景,寫得共產黨如何偉大、如何深入民心、不停放大共產黨在抗日等時期的戰績等等;青春劇/時代劇︰此類劇集以模仿港台劇集拍攝手法居多,非常刻意的模仿港台劇的鏡頭,特別須指出是模仿台灣偶像劇的青春氣色之餘又未能摒棄大陸的那種「娘」味;古裝劇︰近年這種劇大受歡迎,特別是有穿越情節的那些,一般都是講皇宮內鬥與愛情故事,有網友更戲稱「四爺很忙」,事關雍正帝成為了多部穿越劇的主角,令人一時之間想像不了為何在同一個時期四爺發展出不同的故事。

大陸劇集出現如斯情況,很大程度是因為拍攝一套片集首要考慮的並不是收視,而是能否通過審查,相信在大陸的藝術工作者都非常明白這點。須知道港澳是中共管治下碩果僅存能稍有言論、創作自由的地方,大家慨嘆無線電視製作水平越來越低下,其實就是毫無競爭之下,大家抱著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的心態,純粹迆做。王維基的香港電視,購入了最新款的拍攝器材、讓劇組學習美劇的拍攝手法、劇集題材新穎敏感、挖走大量有實力的演員,就以他們在上網站首映的《警界線》第一集為例,雖然仍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但整體感覺非常好,用鏡充滿電影感,題材敏感而新穎,實力派演唱廖啟智在無線擔當無聊角色多年,在《警界線》擔綱演出,演技非常到肉,第一集中尤以林嘉華出現在學校表現中拿攝錄機拍攝的一幕,以及毒品交易被識破後第二天廖啟智回到警局上班的一幕,真可謂劇力萬鈞。

話說回來,為何《警界線》精彩會是王維基投不到牌照的因素?其實很簡單,中共一向政治為先,任何藝術都有可能產生鼓舞人心或引領群眾思考的效果,外來的藝術更有可能將外地的「不良」文化帶入中華大地,所以必須小心謹慎處理。而在講求中華大一統的中共統治下,任何地方文化、本土文化都是危險的,君不見年前有關方面下達命令,廣東省的廣播必須使用普通話。此事就是緣於當年多次大規模民眾運動,民眾都是以廣東話作溝通,而當地以至監察者都是從其他省份調過來的,聽不懂廣東話。由此可見在中共統治下,他們盡可能的就是扼殺本土文化,鼓吹一統,這樣才能免於陷入所謂「混亂」。香港整天都在維權、遊行、平反六四,中央早已看不順眼這班「刁民」,如果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得以開台,一系列高質素劇集必然引起公眾目光,可能造成港劇潮流再起,而一個地方的劇集正是承載這個地方獨特文化的重要載體,這樣的話若然本土意識、維權意識等概念經劇集流進了大陸,豈不是與中共多年的愚民政策相違背?

最致命的,還不是上述幾個觀點,最致命的是王維基太過「急進」、太過「突出」,須知道中國人文化是「槍打出頭鳥」,你高調的在大搞甚麼電視台、電視製作中心,容易招人妒忌,搞不好有人深心不忿走去打甚麼小報告之類,又或梁振英政府來個跟你對著幹,你要牌嗎?你要大搞嗎?等你投資數個億進去時才殺你一個措手不及,對你說不。還是陶傑說得對,向中國人政府拿個牌,是要跪低的。

王維基表示正諮詢律師意見,考慮司法覆核,似乎大家仍相信香港是法治之區。不過回歸以後,倡議廉能政治的英國政府已經回老家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將「公檢法」抓得非常緊的共產黨政權。就多項涉及政治的案件,已被不少人批評為政治檢控,甚至那些起訴、上庭的時間均「安排」得非常完美。如果王維基是因為政治的緣故而被擠出牌照行列之外,那麼這個政治掛帥的法院,又能否為他取回公道呢?講起法院,又不禁想起香港商人劉鑾雄在其擬拍攝的電影中,「澳門大鼻」說只要「大劉」肯交出土地就包他「無事」的說法,電影情節真的可謂疑幻疑真,耐人尋味。

講起電視,不禁想起澳門的電視業。在香港人大嘆為何一個收視平均只有一點的亞洲電視仍然能夠生存,仍然能夠霸佔港人的大氣電波時,一水之隔的澳門,情況更加之嚴峻。

澳門就只有那麼一間免費的電視台(收費電視台以及衛星電視由於範疇有別暫不計算在內),這還是公營的電視台。多年來除了新聞稍有一點觀眾外,其他節目說白一點根本無人問津。即使近年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將綜藝二館改建為電視台的錄影廠,電視台也由此開始多了一些自製的節目,但節目的質素進步空間異常的大,而且旺丁不旺財,每個節目,只有相關的人士又或上節目嘉賓的朋友,最多有一小撮興趣愛好者觀看。收視完全低得令人咋舌,如果亞視平均收視有一點,大概六七萬人的話,那家電視台的平均收視不知道究竟是半點是四份一點。原本以為這個台即使多麼的差,仍有個新聞節目可以供大家了解一下本地資訊,但該電視台自從大地震之後,新人入主管理,新聞更加和諧,是否逐步走向「新聞聯播」?

香港電視未能獲得牌照,對香港人的最大損失和傷害,除了是失去了一個看高質素節目的機會,以及繼續被迫收看「哈哈哈」與「雞汁」之流的師奶節目外,最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從前外資喜歡在香港營商,是因為香港高度自由,公平競爭,現在香港優勢漸漸消失,非因甚麼上海堀起,而是香港在中共的統治下,人權、自由、法治逐年倒退,社會欠缺公平競爭的機會,外資還敢來營商嗎?優勢就是這樣慢慢的流走。

王維基先生,如果亞視令你失望的話,澳門的這家電視台必然令你絕望,與其糾纏於香港的司法訴訟,倒不如考慮收購本地的那家電視台,我相信不用二十億,六億也不用,便能買起整家電視台了,到時加強訊號廣播,將節目廣播回香港,這樣不僅你的節目能在香港播放,更能造福澳門市民,一石二鳥。

非凡

 

 

慈善會是否做慈善?

大炮

鏡湖慈善會,成立已逾百年,主要以經營醫院為主,兼營學校、殯儀服務以及殮葬、骨灰龕等。這家慈善會與其提供的服務,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畢業後旋即擔任該院義務西醫,創該院西醫之先河,亦成為澳門首位華人西醫。

該會在網站中提到,「‥‥‥百餘年來貫徹服務社會宗旨,為眾療疾,堅持贈醫施藥。‥‥‥」。比對起鏡湖醫院的收費,以及慈善會收回物業的舉動,不禁令人心生懷疑,「堅持贈醫施藥」這句是否仍然屬實。

記得早一兩年,議事亭前地一帶很多老店因為抵受不住租金壓力而被迫搬走或結業,當中就有部份物業是從前善長捐給鏡湖慈善會的,慈善會一直以低價租給租戶,現今物業收回,令不少老店爆發結業潮。慈善會受傳媒查詢時則承認,這些物業部份是以前善長捐給鏡湖慈善會的,該會管理物業的團隊將陸續收回鏡湖慈善會名下所有物業,並將租金調整至市場價格。時任理事長馮志強更表示,「你要賣些高產值的,賣手錶,現在好多手錶店,遊客買一隻都十幾萬,這些才能賺錢,賣些賺不了錢有甚麼用?當然負擔不起(昂貴租金),社會是需要進步,不能停滯不前。」

這樣的一番偉論,當然受到社會大眾的不齒與質疑。究竟慈善會做慈善,是否這樣做呢?

鏡湖慈善會接受善長的物業後,以低價租給市民做小生意,雖然說不上是甚麼善事,但是可以令租戶免受高昂租金困擾,能養妻活兒,即使不算偉大的善事,也能算作一項功德。不過大家也明白,做慈善也需要成本,如果這些物業收回以後,租出去所賺回來的高昂租金,能真正給予澳門市民贈醫施藥的話,相信市民大眾也能明白。但收回來的租金去向,完全沒有對外公布,外界又如何得知這些款項是否用於慈善?

講到贈醫施藥,就更加要講一講鏡湖醫院的收費問題。鏡湖醫院雖然在網站上說自己「堅持贈醫施藥」,但事實上各樣收費明碼實價,掛號三到五元,診金數十元,藥費更有可能動輒上百元,如需開具病假證明,又要另外付費,總之一般傷風感冒,絕對離不開起碼一百幾十元。如果病情比較緊急嚴重,而需要看急診的話,費用更加高昂。急診的掛號費和診金等已經比門診更為高,而相信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看鏡湖急診,醫生通常說為確保了解病情之類的理由,要求病人做一連串的檢查,包括照X光、常規驗血、驗尿等等,尤以老人家為甚,做完之後可能需要到觀察室等候報告及休息,又要付觀察室費、氧氣費之類,這樣搞一搞,老人家如果是血壓高又或身體不適進急診,出來時通常費用已經過千。

如果病人不幸要住院,那麼情況更為複雜。鏡湖醫院住院大樓的病房基本分為三等二等和頭等,三等又分為政府位和慈善會位,政府位基本上由政府資助,慈善會位則收取約每天五十元的住院費,三等病房的用品基本上比頭等和二等的較差。而二等的住院費已經是以百計算,藥費以及相關的費用也比三等的要高,頭等則更甚。如果病者情況較差,需要到深切治療部的話,某些醫生首先向家屬講解的,並不是病人的病情,而是開宗明義的講費用,按金三萬,每日費用一到兩萬,以萬計算,不知道要住多久,也沒有說明如果進深切治療部之後如果家屬付不起高昂的費用是否會繼續治療抑或硬將病人移回普通病房。

新建的霍英東專科大樓,據悉是獲霍英東基金會捐款興建,但新大樓儼如貴族酒店,最貴的病房每天房費六千元,有專用電梯出入,好不豪華。其實高端醫療也屬一個發展方向,但所收取的費用,又有沒有像他們宗旨所說的,「堅持贈醫施藥」?

鏡湖慈善會於數年前重建思親園,發展成為一幢樓高四層的建築物,內裡建有兩萬八千個骨灰龕,據報導,慈善會斥資逾三千萬,邀得陳炳華則師義務設計,以相宜的價格向市民提供骨灰龕,每個由萬多兩萬到三四萬不等,但屈指一算,如果全部骨灰龕都被租賃/購買,其收入是以億計算,如果有這筆鉅款,已經足夠該院向全澳市民提供免費醫療了,但似乎慈善會未有向公眾詳細交代款項去向。

其實慈善也需要成本,這個相信各位都可以理解,正所謂「細節中有魔鬼」,有時一些平時沒有留意的事情,經我們稍加留意屈指一算,發覺似乎「唔岩數」,產生疑問在所難免。其實鏡湖慈善會若果希望能釋除疑慮,大可學習一些國際慈善團體,即使不公開全盤帳目,至少也應公開其每月或每年收入,以及其行政費、籌款經費佔整體收入的比率。鏡湖慈善會在澳門多年屹立不倒,是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希望現屆理事會能本著慈悲濟世的心,保住前人累積下來的名聲,能真正將善款用到有需要的人手上。反之,如果每每都要講收費、講效益、收貴租,樣樣計到足的話,那究竟這是一個慈善團體還是企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