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6歲童流感危重深切治療
  • 旅遊局赴新加坡辦大型路展拓東南亞客源
  • 梁鴻細促做好科研高端製造產業規劃
  • 日用品店涉非法進口無牌供應藥物
  • 賀一誠:積極加強澳門與深合區文旅聯動
  • 教青局:運動會不適5小學生均無大礙
  • 市署查獲兩食品廠使用過期包點餡料
  • 本澳女子冒充蔘茸店東主詐騙58萬
  •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出席出征儀式
  • 身份證明局參展第12屆旅博會
  • 福建非遺項目走入校園 推廣傳統技藝
  • 【持刀傷人案】尼泊爾男疑借錢不果 拔刀襲擊同鄉
  • 團體辦論壇探討大健康產業發展
  • 兩工地存嚴重職安健隱患被勒令停工
  • 澳大辦葡語演講賽 學生:助鍛鍊語言能力
  • 賀天后誕系列活動下星期舉行
  • 有團體遞信表達訴求
  • 珠海辦活動表彰產業人才
  • 韓國醫學院教授今日開始離職
  • 交通局:巴士新支付方式首日運作暢順

叫停西灣湖項目吧

2013-10-27 20:13
錢子

民政總署近排非常「濕滯」,計有十個墓地事件纏繞,高層領導可能面臨被起訴;又接到「柯打」要搞西灣湖夜市項目,雖遭到強烈反對仍然硬銷硬推計劃;現在又爆出在龍環葡韻一意孤行趕緊興建生態池的事件,這個肩負著市政機構作用的部門,到底在搞甚麼鬼?

十個墓地事件來龍去脈不用多說,多得「講生」的窮追猛打,高天賜議員不斷跟進,以及社會大眾的關心,終於開始進入司法階段。何超明作為檢察長,相信定當秉公辦理,將有關人等繩之以法。筆者更關心的,是西灣湖夜市項目以及龍環葡韻生態池事件。

西灣湖夜市計劃甫推出便已招來各方反對,作為少有位於澳門半島的「淨土」,西灣湖是市民大眾晨運、晚運、散步、休憩的好地方,就連保安司司長張國華伉儷,間中也會出現於此散步談心。澳門地少人多,交通擠迫,市民想要有一個寧靜一點的地方作休憩之用一點也不為過。澳門半島區域比較大的休憩地方,也只有松山、主教山、水塘及西灣湖。自人工湖計劃落成之後,西灣湖由於並未有高度發展,一直為西南區居民以致全澳市民所喜愛。市民大眾當然不希望這片小小的淨土被旅遊項目沾染,因為一旦改造成夜市,整個環境便由恬靜的休憩區變成充滿商業味道的旅遊項目,加上食肆會不斷製造垃圾及廚餘,必然會影響附近的環境(大家看每年一度的美食節所製造的垃圾量以及令周遭環境污染的情況可見一斑)

政府看見反對聲音極度強烈,迫不得己之下重新展開第二輪諮詢。但看清楚第二輪諮詢的文本,以及提出來的問題,與其說是一個諮詢,倒不如說是一個充滿引導性的硬銷硬推方案,在政府設立的「西灣湖廣場綜合旅遊項目」網頁內,當局早在上年底便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悄悄展開「網上問卷調查」。該調查相當具有引導性,當局分別就「西灣湖廣場綜合旅遊項目」的定位、設施內容、選址、經營管理、環境影響等預設一系列問題引導市民回答,而非與以往一樣,讓市民暢所欲言發表見解。

此外,調查中的問題設置亦非常蠱惑,例如「一、對於澳門居民而言,是否有需要增加休憩活動場地?是否適合增加包括多元飲食和娛樂活動的設施?」、「二、對於旅遊業的多元化發展,是否需要向非博彩性質的休閒或文化旅遊方面發展?是否需要包含推廣本地飲食和文化產品的場地?」、「三、該設施應否以綜合形式運作,同時照顧本地居民和遊客需要?兩者比例應該如何分配?」。問題當中沒有明言叫大家支持西灣湖夜市,但透過上述問題,一旦市民全然回覆「是」的話,即會被視為認為「有需要增加休憩活動場地」、「適合增加包括多元飲食和娛樂活動的設施」、「需要向非博彩性質的休閒或文化旅遊方面發展」、「需要包含推廣本地飲食和文化產品的場地」,這樣當局便成功引導市民輿論成為「支持」。而整個調查當中根本沒有機會讓市民發表反對的聲音及意見,完全不是一個具有科學性的調查。

諮詢會更加火紅火綠,相當大部份的人士均持反對意見,唯獨一名市民發表支持的聲音,但理由理據生硬而欠缺邏輯,更有人於網上質疑她是「五毛黨」。誠如吳國昌議員所指,有人堅持無論如何都要在西灣湖設夜市,當局一意孤行硬銷夜市計劃才會出現上述行政行為。即使政府成功在西灣湖設夜市,相信日後也會永無寧日。

另一方面,即使完全不理會民意,不理會群眾反對,讓政策成功「上馬」,最終建成西灣湖廣場綜合項目。古語有云︰「前車可鑑。」早前康公廟附近曾舉辦過「康公夜市」,邀請台灣夜市著名小食檔來澳開業,初期反應熱烈,門庭若市。及後主辦單位見到叫好叫座,當即決定加場,乘勝追擊。怎料熱潮冷卻得相當快,夜市到了中後期,由門庭若市變成門可羅雀。相同的情況在當年的大笪地也曾出現過。要知道,像夜市盛行的台灣,也不是由政府主導來打造的,是眾多小商戶小商販長年累月的在某個地點聚集,逐漸「成行成市」,後來才自組委員會又或由社區、市政府等集體規劃進行有效管理。若果政府推出西灣湖夜市,究竟有多大的信心能做到如台灣的士林夜市、六合夜市、逢甲夜市般能否「可持續發展」?

沒有高瞻遠矚的視角,沒有長遠而具可持賺發展的規劃,加上民間一片反對聲音,請尊重民意,叫停西灣湖夜市項目,免得官迫民反。

 

 

 

 

懷舊之情

子誠

澳門這彈丸之地,自開放賭權後,經濟突飛猛進,從一個受外部金融環境衝擊而疲弱不堪的小城,逐步發展成博彩收入位居全球首位的賭城,日益向國際城市之路邁進。然而,由於短短十年間發展迅速,雖然豪華建築、豪華酒店在澳門已經遍地開花,但澳門人的心,始終還是惦念著那幽靜美好的小城,故此在發展澳門的同時,也開始出現了保育的聲音,希望能將小城曾經美好恬靜的東西保留下來。

有研究表示,許多人相信,過去的歲月比現在美好,他們也相信過去他們過的是較佳的生活,甚至當實際上並非如此的時候。的確,論失業率、論各項經濟指標、論薪酬水平等,今時今日可謂是澳門有數以來經濟發展最好鼎盛的時光,但是為甚麼人們都越來越懷念以前的「美好歲月」呢?甚至連一些從沒經歷過這段「美好歲月」的八十後、九十後,也紛紛加入這一行列呢?

在從前,家中兄弟姊妹放學後要與媽媽一起串珠仔、剪線頭、搓炮竹,雖然要每天全家總動員努力工作才能幫補家計,換來的也許可能是每餐都是粥水,但一家人都知道,只要努力工作,將來總會有出頭的一天。及後子女長大成人,父、母、子、女一人一份,辛苦一點,儲夠首期,買進屬於自己家庭的房子,努力供款,並同事儲蓄為將來結婚、生小孩作準備。

那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有空到涼茶舖喝碗涼茶看看電視,兩毫子全家進戲院看電影,看罷回家前買兩碗糖水全家分享,小朋友上學時省下巴士錢用來買蛋卷碎當零嘴,圍繞著西灣漫步,坐船到離島郊遊,又或到長命橋釣魚捉蝦等。雖然簡簡單單,但卻充滿情趣。雖然沒有奢侈的玩意,但當中流露著多少親情與友情。

以上種種,似乎是不少上一輩人生命中熟悉的畫面,那些年,雖然歷盡艱辛,但大家都會知道,風雨過後總會遇上黎明。即使現在工作辛苦非常,只要想到將來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反觀今時今日的澳門,樓價高企,動輒便說個百多兩百萬,若果大家不是在賭場或政府部門工作,以私營企業微薄的薪金,別說買樓,連租一個夠一家四口棲身的房子也是非常非常的吃力。以現在的樓價,加上銀行發放貸款的額度,一般人的收入來計,要儲幾成樓價作為首期非常困難。即使儲夠首期,又或有幸得到家人仗義幫忙付出首期,供樓樓款八千、九千乃家常便飯,雙職家庭若每月平均收入兩萬,扣除供款,尚要供養父母及養妻活兒,無故變成月光族,這個時候最好不要生病,否則看個醫生也要三兩百,生活更為拮据。

其實大家懷念從前,只是借古諷今,大家都不明白為何現時經濟數字節節上升,生活環境大大改善,生活水平卻因高度通脹,以及薪酬追不上通脹水平而大不如前。本以為這只是一時的暴風雨,天真的人總以為暴風雨過後會是晴天。只可惜樓價每天在上升,物價每天在飛漲,政府卻束手無策,出手打擊樓市過熱又未見實際成效,住屋需求日漸增多卻無法解決,萬九公屋卻只能滿足零五年的需求。凡此種種,都是告訴澳門人,我們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時候,要受到暴風雨的煎熬。

人應該向前望,應該憧憬每一個明天都比每一個昨天美好,但大家生不逢時,遇著這樣的政府,這樣的社會,這樣的環境,這樣畸型的經濟,又怎不教人想念從前呢?

 

 

 

五鬼運財

非凡

據本地新聞報導,澳門科技大學在新一個學年將對本地生大幅調升學費,除了三個特別課程外的各學士學位課程的學費,每學年由三萬元加至六萬元,升幅達一倍。與此同時科大基金會將給每個本地生資助二萬七千二百元,即每個學生只需付三萬二千八百元,資助後實際是多加二千八百元(增幅百分之九點三三)。

科大基金會一直受到澳門基金會在不同名目、不同項目的各項資助。先不說土地的問題,為何一家私營的大學,能夠獲得政府數以千萬甚至以億計的資助呢?多年來此事均遭到不少議員質疑與批評,政府一直沒有明文講清楚此後的原因為何。

今次科大以倍數調升學生學費的同時,又出手由科大基金會撥款給予本地生兩萬多元的資助,令人聯想起當年巴士加價,後來政府又補貼車費,但只限使用儲值卡者方可獲得補貼一樣,不禁令人懷疑是否稍後公布的澳門基金會資助項目中,給科大基金會的項目就有一項為「學費補貼」。這樣明目張膽的行為,也只有澳門才能出現,果真澳門就是與別不同。

在科大給學生的「學費調整通知」中指,「自二零零零年至今,澳門居民學生的學士學位課程學費一直保持不變,從未有調整,與實際教學成本存在較大差距。」故將由二零一三/二零一四學年起對學士學位課程學費作出全面調整。

誠如區錦新議員所言,即使十年未加過學費,亦不可作為調升一倍的理由,質疑是否為將公帑袋進私人荷包的利益輸送變戲法。

澳門由於人口少,市場小,故此社會上不少項目,如果像鄰埠香港般,單靠純商業運作的話,根本不可能生存。幸好龍頭產業博彩業為澳門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粗少收入撥入了澳門基金會,而澳基會為支持促進、發展或研究與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有關的項目;以及旨在推廣澳門之項目,均會按需要在評估後決定是否發放資助款項。但似乎澳基會沒有公開解釋批給的標準,導致去年被審計署報告批評後,才急急的叫來不少社團的代表參加會議,收集意見。至於資助金額,也是非常的不平均,就以去年第三季為例,由澳門幣五千元資助一個生活營,到以整整一億元來資助科大基金會屬下3個機構2012/2013年度計劃及增設澳門醫學專科研究院(第一期)的部份經費。最高資助額又是科大當選,難免引人想入菲菲。

其實不少項目都是值得政府支持的,但由於審批標準過於空泛,致令有不少空子可鑽,令到某些項目不知何故資助能有數以百萬、千萬計,立法議員李從正為主任的素研中心便是一例,一方面涉嫌違法租用澳門日報大樓,另一方面公帑豪裝成私人會所般。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主辦單位連續多年舉辦,基金會也不太會考慮支持民間活動,逐年增加資助。這樣難免令不少社團中人心生怨氣。

再引用區錦新議員在報章提到的一番話︰「澳門基金會在澳門是一個政治怪胎,它直接隸屬於行政長官,擁有龐大的資源可以調動,卻又無需向公眾負責,甚至一年一度的施政方針辯論,其負責人也不必向立法會作任何交代。」這樣說來,想方設法巧立名目來爭取澳門基金會資助,似乎比起使用茅山術的「五鬼運財」更能令大家財運亨通。

 

 

多重標準

六根

一時又說要參考外地實際經驗,一時又說外地的不能生搬硬套。矛盾嗎?這就是我們特區政府的所作所為。作為一個執政者,最重要的是有一點信仰,信仰非指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信仰,而是對自己的執政有一個願景,例如民主黨竭力爭取民主、社會民主黨希望推行社會主義福利社會等等,很可惜,我們的政府是一個沒有願景沒有政治信仰的政府,只懂一味為其權利來源---中共以及既得利益者護航,而為求推行不同的政策,往往持有不同的論調,也會有不同的標準,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政府非常善變,我則說這個政府根本始終如一,為求目的,____(請君自行填充)

每當政府想推行某些政策,又或某些法案,而市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時,政府就會提出要參考各先進國家已採用的先例,甚至不惜工本派員考察,然後將收集各國數據得來的結果整理成報表,供公眾參考就同一事項每個國家有著甚麼樣的做法,以供參考,並從側面指證他們的這個方案是好的,勢在必行。就像當初推行《維護國家安全法》(俗稱「廿三條」),當局推出的諮詢文本中,將各國對此議題的相關規定都整理在同一個表格中,方便易懂,無論認同該法與否,都不能否定政府在該諮詢文本中真的海納百川,廣納各國的情況集於一冊子,有著很好的參考價值。

而每當政府想推行某些政策或某些法案,而市民對此有不同見解,希望政府能多參考外國經驗時,政府上面的思路便會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這邊廂明明上一個諮詢文件中還說要多借鑑外地經驗,那邊廂便向公眾表明,澳門有獨特的歷史及文化背景,故此不能生搬硬套外國的一套,要有符合澳門實際情況的政策云云。此時,諮詢文本中上述的各國情況對比沒有了,留下的是一堆硬銷法案的文字。

故此可以看到,政府每次都是「特事特辦」,對不同的政策、法案會有著不同的標準,可能有人說政府這樣能配合實際情況,增加工作的彈性;我卻說無論是參考外國經驗抑或不能生搬硬套,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令相關政策法規能得以順利通過。故次每次的諮詢辦法都各有不同,不但令人無所適從,更完全反映出特區政府毫無立場此一悲哀的事實。

這種「靈活處理」的手法,更為香港梁振英班子學以致用,青出於藍,在他最新的施政報告中,就教會了我們甚麼叫共識:

施政報告70段有關新界東北問題:「社會不會有百分百的共識,我們不能也不應等待百分百的共識。」

97段有關全民退休保障:「僱主、僱員及政府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保障建議同樣富爭議性,而且也涉及負擔能力和可持續性等問題。專責小組會以開放、務實及審慎的態度,深入探討退休保障,客觀分析不同意見,就退休保障的路向建立共識。」

131段針對就歧視不同性傾向人士立法:「政府明白這是一個極富爭議性的課題,必須審慎處理。我們會繼續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政府目前並無任何諮詢計劃。」

就如健吾所言︰「想做的,不需要共識都做。不想做,但怕工聯會插的,就開個會拖話搵共識。唔想做的,就話冇共識,咩都唔做。」

其實政府立場根本就是飄忽不定,中央、利益集團、既得利益者的風吹向哪邊,政府政策便吹向那邊。於是才有了上面各種不同形式的諮詢方法,以及香港演繹得更精彩的「共識」。請看,這就是我們的政府,還有不起來為自己權益和平抗爭的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