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議員倡藉全運會激勵全民運動
  • 橫琴“組合拳”助琴澳科創產業加速發展
  • 多名議員促與灣區院校合作培養人才
  • 港漢涉改裝輪椅走私大量電子產品到內地
  • 再有長者墮電騙案 司警截2港女涉來澳收款
  • 人行:金融總量已經不少 要著重盤活被低效佔用金融資源
  • 低空經濟是典型新質生產力 工信部:規模上看萬億
  • 中國2月減持美債227億美元 日本英國增持
  • 多名議員關注本澳“1+4”發展
  • 西灣橋往氹因車禍擠塞 當局籲用其他大橋
  • 金沙中國首季轉賺2.97億美元 淨收益總額按年增42%至18億
  • 暴雨警告13:45取消
  • 首季入境旅客逾888萬人次 數字續向好//旅博會下周舉辦
  • 市民不知近海擎天臨時巴士站遷移
  • 王毅訪印尼稱把南海建設成合作之海
  • 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 便利跨境資金互通
  • 氣象局:今明驟雨和雷暴天氣增多
  • 拜登提出對華進口鋼鋁加徵三倍關稅 中方反對美發起301調查
  • 逾1370名教職員參與司警防騙專題講座
  • 美國向中國移交38件流失文物藝術品

城市規劃需做足

2012-12-16 00:00
非凡

澳門真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只有數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卻匯聚了數十萬的人口、世界文化遺產、密密麻麻的居住區域、商業建設、大型基建以及各大型酒店度假村。彈丸之地要容納上述種種,實在不易,需要的除了是各方居民和遊客的包容外,還需要城市規劃師們的心血和智慧。

窺看澳門一些街區,不難發現一些具規劃的影子。例如三盞燈、祐漢公園,在鬧市中辟空間設置圓形地作休憩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連成一線的行人動線;新口岸新填海區中的前商後居、中間作公園、燈塔直望海灣的布局;北區作為澳門的工業區等等。從以上種種布局,可以看到前朝政府在城市規劃其實頗花心思。可惜的是,澳門始終地小人多,精心規劃的布局敵不過發展的動力,上述的精心規劃,有些已不復見︰中聯辦大樓幾乎與松山平排,幾近遮住燈塔;北區的工業規劃也早已變成工業居住混合區。

澳門在一些警務宣傳以及社會服務等範疇,都會用上「社區」的一個概念,諸如「社區警務」、「社區服務」。在立法會中經常出現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博彩業遠離社區」。社區者,指有共同文化的居住於同一區域的人群。在具體指稱某一人群的時候,其「共同文化」和「共同地域」兩個基本屬性有時會側重於其中一點。如「和平里社區」、「四方社區」是側重其共同地域屬性,而「華人社區」、「穆斯林社區」、「客家社區」等則側重其共同文化的屬性。不過無論所指側重哪邊,社區一詞都是強調人群內部成員之間的文化維繫力和內部歸屬感。但澳門面積之小,難以將某些區份定義為社區。最近可以作為社區的例子,可以看看香港的十八區規劃,基本上社區內的居民在區內都可以「自給自足」,區內設有學校、醫院、街市等等的社會設施。反觀澳門,真的作為社區,看來只可粗略地分為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三個較大的區,若要將筷子基、黑沙環等區份作為一個「社區」,恐怕有一點牽強。先天條件局限先不用說,後期規劃亦沒有以區份作為社區的觀念,只有將氹仔作為澳門衛星城市的規劃。

回歸前的澳葡政府,由於大都擁有規劃的經驗,將澳門處處布置成具南歐小鎮風格的布局,雖然面積很小但面面俱圓,居民生活也頗為舒適。反觀回歸後的種種建設,給予人一種沒有規劃、見縫插針的感覺。尤以賭權開放之後,各種規劃都讓路予博彩業,加上土地法滯後導致政府賤價批地等情況愈加嚴重,令澳門的規劃完全亂套,加上歐案爆發,揭出很多批地、規劃背後存在利益輸送、貪污腐敗等違規現象。溫家寶來澳,發表講話不多,但也有涉及到關於城市規劃的篇幅,領導人講話大多經過安排,發揮著「警醒」地區領導人的作用,未知本地領導人又是否聽得入耳呢?

澳門即將迎來澳大橫琴校區、橫琴新區合作發展、南沙新區合作發展以及五幅新填海土地,與從前不同,是次不用承接傳統,不用承接前人錯誤的規劃,可以從零開始,一筆一劃地對城區進行規劃,不少團體對新城規劃深抱期望,紛紛舉行各式各樣的會議,表明對新城規劃的期望。

從零開始,希望政府真的能把握機遇,做好新城區的規劃,無論是地下、地面、立體交通、空中交通、海路交通,都做好規劃,同時規劃應該能滿足現時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如果舊城區規劃做不好,還可推卸是前人的不是,但若由零開始也做不好,真的是責無旁貸。

 

 

多辦「平民」會展

道遠

澳門經濟要向適度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當中一個為政府大力推動的項目便是會議展覽業。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會展業發展,作為促進適度多元化的重要途徑,在多部門的管理下加強對外交往合作和內地統籌協調,促進會展業朝向專業化、品牌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經濟局由於澳門會展業發展步伐加快,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會展活動亦增加,勢頭良好,面對世界會展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政府近年在人力資源、法規政策、行政服務、市場開拓等方面採取積極政策和措施,令會展業成為澳門經濟新的增長點,並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產業。

近日就有兩個大型展覽蒞澳展出,一個以近代史上最大規模海難為題,向觀眾重現船上種種經典,包括將瑰麗堂皇的頭等艙重現,以及展出一系列與該船有關的用品,有部份甚至是真品。通過重建船中各著名亮點及展出各項物品,令觀眾彷如親歷其境,感受當年船隻的華麗,以及海難的可怕。在看畢展覽後,小賣部還伴有從該船打撈得來的煤炭售賣,可謂非常珍貴。另一個就是一度備受爭議的,以人體標本為主題的展覽,該展覽以人體作標本,用不同方法向觀眾呈現人體的肌肉、消化、循環、生殖等各種系統的奧秘,觀眾可以最直接的角度,窺探人體內各種器官以及肌肉等的結構、組成,上一課最直接的人體生物課。兩個展覽在澳門獲得高度評價,亦是近年最受澳門市民廣為討論的展覽。

澳門難得有如此高質素的展覽,希望將來可以吸引更多不同的高質素展覽蒞澳展出,但現時澳門會展的大環境是怎樣的呢?

澳門很多展會都存在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不少展會都在路氹某美資酒店的會展場地舉行,聽起來似乎十分有規模,但去到才發現只租用了場館的一角作為展場,攤位以及會場的佈置設計十分簡陋,部份攤位甚至完全沒有人,只隨便放些展品便算。但事後又有諸如「XX展會盛大閉幕」、「XX展會成功舉行」等疑似自吹自擂的說法走出來,拍到的照片中,由於攝影技巧的問題,似乎看到很多觀眾在展場似的,與現實不太相乎。有些展會同場還設有商業配對服務,每次展會後在新聞都可看到成交金額達到數千萬元,但這數千萬元中,又有多少能令澳門真正受惠?

其次,展會最需要的是人流,但澳門很多展會,如果沒安排明星表演,又或沒有甚麼平貨賣的話,參觀人數都會是寥寥無幾,屈指可算,即使大會有安排穿梭巴士來往澳門各熱門地點與會場之間,提供接送服務,但仍無法有效帶動人流。顯示在澳門舉辦的很多展會,對本地居民來說吸引力不大,更遑論有人專程從鄰近地區來澳參觀了。這現象在很多小規模的展會都可見到,展場中只要主辦單位及參展商,沒有多少位入場的觀眾,對主辦單位及參展機構來講都是一個打擊。

再者,外地來澳開展的數目不多,有不少內地展會曾考慮到澳門辦展,但由於參展參會人數成千上萬,澳門短期內的接待能力未能應付需求。據業界人士透露,澳門不少大型酒店的房管部都存在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有遊客就表示曾在相關酒店訂房,大約晚上十一時才到酒店。開門一看,只見房間混亂不堪,酒店房間一般都是在中午十二時退房然後由房管部派人清理,但由於該部門人手有限,但客房卻無窮無盡,致使此等情況屢見不鮮。故若成千上萬的參展人士湧到澳門的話,澳門的酒店業有沒有能力應付呢?

還有,澳門政府並沒有設立對口機構處理相關事務,不少內地展會主辦機構指出,曾考慮帶隊來澳門開展,但找不到相應的對口機構,不知該向誰申請,最終沒有選擇澳門作為展會舉辦地。澳門銳意發展會展業,卻沒有官方的對口機構,這到底是發展太快,政府的架構沒有適應以及跟上步伐,還是政府欠缺周詳的計劃?

雖然澳門會展業遇到的困難並不少,但相信只有業界努力,政府繼續以正確的方法扶持,以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還是會吸引到有質素的會展商落戶。但辦展時,除了以業界作為最優先的人群外,亦不要忽略一般普羅大眾的重要性,如果可以辦一個展覽,無論是專業觀眾或是普通群眾都給予高度評價,而且能幫助本澳的經濟發展(例如通過展會達成的交易能真正令澳門受益),才是真正的成功。

 

電單車逐步安裝咪錶

是搖

繼中華廣場門前的電單車泊車區網上欄杆和咪錶後,近日在中區多處的電單車泊車區也增設咪錶,藉以優化現場的泊車秩序及增加泊車位的流動性,方便市民大眾更好地使用公共設施。筆者對此表示贊成,澳門電單車數量驚人,泊位卻少得可憐,南灣屬於商業區,辦公時間定有多輛電單車停泊,附近電單車停泊區亂象環生,實有必要作出大刀闊斧的整治。中華廣場及馬統領街的電單車泊車區裝上欄杆及咪錶後,電單車泊車亂象便立即大大地得到了改善。

每逢辦公時間,南灣區作為商業區,上班人士特別多,故對車位需求一向殷切,由於澳門人比較多駕駛電單車,該區的電單車泊位自然十分緊張。該區電單車停泊區不多,有時某些車主為爭得車位不惜「身水身汗」地搬電單車,以圖騰出多少空位給愛駒。但該區始終車多位少,街道停泊區根本不能滿足在該區上班的人士。

當局整治該區的電單車泊車區,希望能像營地街市樓下的電單車位般,優化管理秩序,解決一直以來電單車泊位區的亂象。見到當局在地上增設鐵欄,每一格只能停泊一輛電單車。意味著該區日後能容納的車輛數量將大大減少,雖然加裝鐵欄的確能令電單車井然有序地停泊,但該區最需求殷切的是車位的數量,泊車的秩序絕非首位,試想想,當南灣區所有的電單車泊車區工程完成後,容納的車輛數量大幅減少,那麼原本駕駛電單車上班的市民,如果沒有能力租車位,又泊不進早早便填滿的公眾停車場的話,是否要跨區泊車?政府可能會說他們大可乘搭公交上班,公交優先嘛!那為何劉司長、汪局長在上班及出席活動時自己不乘搭巴士呢?

其實,電單車泊車亂象,並非因為泊車區地下沒有裝上鐵欄所致,這些都是近因,泊車亂象最主要原因是澳門的電單車太多,但旺區能停泊的地方太少,駕駛者迫於無奈來產生之前提及搬車泊位的苦況,政府在沒有體諒他們的同時,又未有加大力度創造更多車位,但卻反而要在泊車區加裝鐵欄,實在本末倒置。

當局若真的有心希望整治電單車停泊的亂象,長遠當然要從根本控制電單車的增長數量,但作為短期措施的話,應該首先多增泊車位,紓緩一下騎士們的燃眉之急,而非犧牲寶貴的車位改從秩序出發,加裝鐵欄在車位上。例如可考慮將中華廣場門前電單車停泊區旁邊的巴士站縮短以及將傷殘人士車位調到馬統領街,將電單車泊位加長。該處巴士上落並不頻繁,縮短巴士站並不會對上落客構成嚴重影響,而馬統領街有較多的私家車位,若實行此方案則能有效增加車位,而又對使用原來地方的人士的影響盡量減到最低,實在一舉兩得。

政府在推行交通政策時,不宜只靠坐在辦公室裡的那幾個人看看照片、實地觀察一會兒就行的,交通政策關乎民生,若要進行優化首先要多收集意見、多研究、多調查,正如毛主席所言︰「誰沒調查誰就沒發言權。」另外,若真正想實行公交優先,應該從上而下切實執行,正所謂「蛇無頭不行」,勞煩那些叫嚷著公交優先的高官以致特首,以身作則,以後無論上下班或者出席任何場合,都乘坐公交,感受一下澳門公交的質素。感受完畢,再好好考量如何整頓電單車吧。

 

 

澳門文創發展須釐清方向

百平

第五十五屆亞洲太平洋電影展上週四揭幕,在開幕首日,舉行了澳門電影產業交流會,在會上向一上對澳門電影有「貢獻」的「電影人」頒發了獎項。與會人士可以高呼得興高彩烈,但筆者卻不以為然。究竟這些人對澳門的電影業作過甚麼貢獻?

在場上展示出來的澳門電影的海報,究竟有多少澳門人直接參與當中的製作、拍攝、演出?拍成了這幾套電影對澳門電影業有何貢獻?發展一個地方的電影產業,不是單以該地方作為背景、以當地某些故事作題材就是發展當地電影業的。正如博客hokacheng所言,「《奧戈的故事》為澳門電影產業創造了奇蹟,「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為澳門電影產業奠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澳門本土電影爭取到接近千萬元的資金來源,一個非電影類別的非營利組織能為澳門本土電影爭取到800多萬元的資助,非得以「奇蹟」和「壯舉」來形容。另外,由於這些費用是無須償還的,因此不算是「投資」,《奧戈的故事》也就沒有「票房」及「回收成本」的壓力了,因此不算是一般定義的「商業電影」,它擁有強大的「獲得資助的競爭力」,卻無需要擁有「獲得票房的競爭力」;它主要的賺錢來源是資助,不是票房及其他發行品。這也是澳門很普遍的情況。」

澳門文化創意產業,不少人都希望以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故事等作為題材,連某些政府官員也是如此這般的說法。現實的情況是,只要以這些東西作為題材,政府很可能會認為有助推動澳門文化產業綑綁式的推廣發展,能有效推廣澳門的旅遊形象,對構建世界休閒旅遊中心有著正面的影響,故此批錢大多較為鬆手(在此其中有沒有「親疏有別」,則請君自行理解)。久而久之,越來越多文化創意產品都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背景,以澳門故事作為題材。君不見近日一家以熊貓為主題,打著澳門創意為旗號的店舖,賣著大量以熊貓及世遺景點設計的各式商品?電影也是如此,來澳門取景,拍個澳門歷史故事,甚至只與澳門有點關聯的故事,拍畢後便成了「澳門電影」。由於以資助拍成,票房即使不佳也無關係。可見定位不清,對文創路線遺害甚大,獨特的政策造成獨特的後果。

要扶持一個地方的文化創意產業,不是一定要以該地的傳統文化作為出發點。君不見紅遍全球的韓國流行曲如「NoBody」、「SorrySorry」以至近日傳遍網絡有神曲之稱的「GangnamStyle」。從中根本絲毫沒有感受到韓國傳統文化,聯想不到東大門,也嗅不到泡菜的味道。但音響聲一響起,大家都會知道這就是K-POP。文化創意產業的定位也是同一道理,政府資助上首先應一視同仁,對有意發展文創而又有潛力的藝術家/組織,應該給予資助,但從中應大力鼓勵創意自主。其實,若然沒有如澳門這般的外力因素影響,只要本地創作者不斷創作,慢慢就會摸索形成本澳的獨特風格,當年的日文歌曲、日劇,到今時今日的韓國K-POP、韓劇均是如此。

其實近年來政府已資助了不少與文創產業有關的項目,可是實際成果欠奉,與付出完全不成正比。更有人指出,當中部分文創產業項目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搞一場大龍鳳,目的只為獲取資助。要想發展好文創產業,首先是釐清方向,確定要主力扶持甚麼項目,如何協調資助其他項目。另一方面,既然說是一個「產業」,除了文創項目本身的藝術性外,政府要主導藝術工作者,將項目與市場緊密結合,科學調研,準確定位。發展文化創意之餘,項目能賺錢才為一個產業,如果只為藝術而不斷地賠錢,只可說是理想而絕對未能形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