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灣仔海關檢9600瓶侵權白蘭地
  • 復活假首日至下午5時入客7.8萬人次
  • 【經大橋出入境車流創新高】首季逾64萬輛次港澳單牌車出入境
  • 有香港旅客稱乘金巴來澳需時長
  • 國際環保展論壇探討綠色技術應用推動城市轉型
  • 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下午入境人流眾多
  • 內地旅客:復活假酒店價升無礙來澳意欲
  • 太極拳械及青少年武術賽下周一展開
  • 治安警7天檢控130宗行人違規
  • 邁阿密:拉芭堅娜擊敗阿莎蘭卡入決賽
  • 【綠色公眾日】MIECF最後一天將開放公眾參與
  • 業界認同立法打擊“零負團費”
  • 聯合國法院促以解除加沙援助限制
  • 港珠澳大橋口岸離境車道車流消退
  • 文綺華料復活節假日均十萬旅客
  • 業界冀修法規範零負團費
  • 王偉中:攜手港澳加快建設世界級灣區
  • 博鰲論壇澳志願者稱更了解國家發展
  • 橫琴大健康生物醫藥產業協會成立
  • 陳建華年內兩破澳門百米記錄超預期

完善旅遊巴管理

2012-12-02 00:00
東靈

1125日,一部載有多名旅客的旅遊巴,疑在同安街落斜時突然剎掣失靈,旅遊巴順勢前衝近三百米,最終車速減慢撞向花王堂前地堂區辦事處門口停下。肇事旅遊巴車頭凹陷,擋風玻璃碎裂。

筆者認為,此事所反映的,並不只是旅遊巴安全問題,而是涉及澳門整個有關旅遊巴的政策問題。現時旅遊巴為澳門的路面帶來巨大的壓力,而政府又未有相關配套措施作出有效的管理,自然令旅遊巴亂象叢生。

對旅遊巴作出有效管理,應先從兩大方向下手︰數量及路線。

首先針對的是數量。自賭權開放加上內地開放自由行,澳門經濟得到飛躍式的發展,上述兩大政策吸引大量旅客踴進澳門,來澳旅客每年以千萬計算,實在數量驚人。伴隨著旅客數量急速上升的是旅遊巴數量的激增,旅遊巴數目增長急速大家有目共睹。自大型渡假村相繼落成後,各大賭場爭相於各口岸開辦直通穿梭巴士(發財車),有賭場甚至當時曾揚言已購入逾一百架旅遊巴開辦不同的穿梭巴士路線。直至今時今日,根據澳門旅遊業司機總會理事長趙步雲指出,澳門的旅遊巴已多達逾二千輛,相比起回歸前的六百多輛,上升數倍。?日間繁忙時段,旅遊巴隨處可見,亦因為數量太多對澳門路面交通構成嚴重的負荷。政府現時仍未有相關法律及手段控制旅遊巴增長,故此首先應以行政手段控制旅遊巴的增長,中期則需要立法規管,例如向大量購入旅遊巴的公司徵收特別稅、向「發財巴」的營運商及使用者徵收費用等。長遠而言則須訂定好整體的交通政策,從根本去控制數量以及解決這一問題。

旅遊巴穿梭小城帶領旅客暢遊各大名勝古蹟,而澳門的景點大多位於舊城區,彎多路窄,交通擠塞,試想想大三巴、東望洋、媽閣廟等地方每天都擠上一百幾十輛旅遊巴,車水馬龍,對附近的交通路網造成的壓力有多大。除了影響附近區域的交通流暢度外,居住在該等區份的居民更是活受罪,首先長年累月的擠塞造成居民出行困難,即使附近有巴士站也因為嚴重的擠塞而影響出行時間的預算。另一方面是當地居民的生活質素,試想每天有一百幾十輛旅遊巴擠在家樓下塞車,巴士起步所產生的廢氣,直接影響該等區域的空氣質素,該區居民被迫每天作「人肉吸塵機」,吸入大量汽車廢氣,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怎樣估計?

事實上,外國不少旅行區,出於保護文物、景點的考慮,加上考慮到區內的交通網,一直都不會允許旅遊巴直接在最近的地方下車,一直都是在離景點稍遠的地方設立一舍巴士站,旅客下車後徒步前往景點,這樣一來可以解決澳門所遇到的上述總總問題,另一方面讓旅客在景點區多走走,可以欣賞沿途美景之餘,亦有助振興景區附近的商戶,實是一舉兩得。

澳門作為一個旅遊城市,多年來依賴旅遊博彩業為其經濟支柱,直至近年獲中央定位發展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獲得中央高度肯定之餘,也是中央對澳門的一個使命。但在我們仍未發展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時,澳門就已經因為發展旅遊業而付出代價,逐漸變成一個不宜居的城市。若然想帶給旅客一個賓至如歸的感覺,首要改善的就是交通,因為旅客坐在旅遊巴上,對城市第一印象就是交通。而改善交通其中一個最大的範圍,就是旅遊巴。希望政府能早日出台規管旅遊巴的政策,莫讓旅遊巴載著旅客之餘,毀了澳門的形象。

 

 

首次中央招聘今舉行

梓賢

討論多時的公職中央開考招聘制度,終於在月前上馬,首次招聘百多名輔導員職位,逾萬名市民報考,廣受歡迎,競爭激烈。而高級技術員的開考,則將會於明年舉行。其實居民對政府工趨之若鶩的心態不難理解,正所謂「人工高、福利好」,雖然有公職人士戲稱政府工為「正苦工」,指公務員的向上流動性弱、「契爺文化」嚴重等等,仍然絲毫無損一眾居民投考政府工的熱情。

澳門自賭權開放以來,產業走向單一,形成「一賭獨大」的情況。在澳門,能夠「做得住」的,也只有賭業,與其周邊一切衍生出來的產業,以及政府公職。除此之外,私營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在一賭獨大的營商環境下,舉步維艱,請人困難,薪金敵不過大型博企及政府公職,自然難以留人。

在此等環境中,年青人選擇事業時,由於人的擇優本能,加上小城物價近年暴漲,自然會考慮較高收入的政府公職和博彩及相關行業,而較少考慮投身私人企業市場又或者創業。這樣令一賭獨大的情況更加嚴重,產業在這個不停的惡性循環中,只會越來越走向單一。即使政府近年響應中央的指令,要推行適度多元的經濟,亦推出不同的政策鼓勵業界,但只要一日賭業存在,一賭獨大的形勢仍然難以減退。

中央開考吸引不少年輕人投考,人望高處實乃人之常情,不過議員何少金竟表示,首次招聘的職位專業技術要求及含量均低,高中畢業即可投考,仍吸引大批居民報考,可見澳門青年貪圖安逸。真為投考的年輕人感到可憐,留在私營企業又被人說無大志、收入不佳;自己創業又會被人批評大想頭、發夢;穩打穩札考個政府工吧,居然獲得教育界議員的如斯批評。

其實只要一窺大學校園,年輕熱血的大學生誰不充滿夢想?學生活動多如天上繁星,各式各樣的年輕創意隨處可見,也有年青人站出來為同學服務,以及為學校內的不平事發聲。然而畢業後正式步入社會,才驚覺現實的與想像的有很大出入,社會上現實操作的,與自己在課室裡學到的很不一樣。中央招聘投考人數衆多,凸顯澳門產業結構失調,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工作,中小企業缺乏向上流動機會。再者博彩從業員、政府公務員薪酬高、待遇好,扭曲了勞動市場平均薪酬,私人企業尤其中小企根本無力追趕,為了糊口,為了過較好的生活,為了買樓結婚生仔,年輕人的理想慢慢就被社會磨滅掉,慢慢投向有「鐵飯碗」之稱的政府工。

設立中央招聘的初衷,是為改善不同部門各自為政,各自開考,致令政出多門的情況出現。但中央招聘的出現,也會催化年輕人投考政府公職的意欲,對幫助年輕人創業及扶助中小企的政策有著負面的影響。

中央招聘所反映的只是冰山一角,澳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一賭獨大,解決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性的最好方法,是以實際行動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令有志投身的年輕人,不用被生活磨滅了志氣,可以真正的做自己愛做的事之餘也不會出現生計問題。從經濟角度,如果越來越依賴博彩業,有一天行業走下坡時,經濟支柱頓失,小城的微型經濟體便會崩潰。如果政府落實大力從各個層面推行適度多元,小城的經濟得以較為全面的發展,哪怕有一天任何一個行業進入調整期,也會因為澳門的產業多元化,足以支撐經濟度過難關。

祝願中央招聘的投考人都能取得好成績,也祝願年輕人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夢想。

 

利民政策要利民

樂寧

澳門有工會早於五十多年前開立醫療所,為工人階級及貧苦大眾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多年來幫助不少病人擺脫病魔。其提供的「免費籌」亦幫助不少基層市民不用因沒錢看病而受病魔煎熬。

「免費籌」屬政府資助的項目,目的為資助符合資格人士提供醫療服務。不少符合資格的公公婆婆們就是靠「免費籌」看醫生,以及領取長期服用的藥物。如果要他們自己掏腰包看醫生購藥,恐怕老人家們都會因為捨不得花錢而不去求醫,進而對自己的健康構成影響了。然而,不難發現在醫療所中的老人家,都是十分面熟的,經查問工作人員,方才得知由於「免費籌」的政府資助有限制,只能開服兩天的藥物予病人。而老人病如高血壓等大多需要長期服藥治療,老人家又不捨得自掏腰包購買多幾天的藥物,結果要每兩天到醫療所覆診一次,對老人家來說簡直就是活折騰!

除了醫療券外,政府以支持「免費籌」的方式,資助基層社區醫療項目,推動社區醫務發展,一群基層市民因此受惠不少,是為一項德政。不過每次只允許開兩天藥,絕對是「好心做壞事」,如高血壓等的長期慢性病,一般醫生都會開半個月至一個月藥,病人不用整天回來覆診,醫生每隔一段時間監察其身體狀況便可。但由於政府資助之下,醫生只能開兩天的藥,即使長期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也因為資助計劃的原因而要兩天覆診一次,不僅折騰了一眾病人,也嚴重加重了社區醫療機構的負荷,因為一個原本一個月求診兩次的病人變成了求診十五次,嚴重影響了其他病人接受醫療服務的機會以及質素。

醫療所開業多年,裝修難免會殘舊,近年重新裝修翻新,甫進去便見到美輪美奐的裝修映入眼簾,但醫療所主要服務的對象是病人,此等裝修真的符合病人需要嗎?看看那條新裝修好的樓梯,非常陡峭,連一般年輕人走這條樓梯也感覺比一般的樓梯要斜,更何況是病患者及老人家呢?斜度大也算了吧,找個扶手扶一下好了,但看見樓梯竟然沒有裝扶手,只有用玻璃造的欄河,形狀根本不方便用作扶手。眼看病患者及老人家,彷如登山似的吃力地一步一步拾級而上,到樓上的診室看病,然後再吃力地一步一步走下去,玻璃也不方便用作扶手,吃力而上吃力而下,辛苦至極。其實作為一家營運多年,有著豐富經驗的醫療所,竟然裝修也沒有考慮對象的需要,即使是裝修工程公司「自把自為」地作出此一時尚但欠實用的設計,醫療所在驗收時難道不會察覺問題?抑或覺得美觀比病者的需求重要?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無論是推出「免費籌」政策,抑或是重新裝修醫療所,目的都是為基層病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為他帶來更好的利益。但如果利民的政策,安排不當,最後演變成擾民,最終也是折騰老百姓。所以政府應檢討資助醫療的機制,思考一下如何令政策更方便病者求診。工會也很應該思考一下花一大筆金錢重新裝修的醫療所為何會出現上述這樣不方便病者的樓梯出現,是否應該問責?利民政策應該要想民之所想,才能真正做到利民。如果仍然以「官本位」的方式出發來設計民生政策,最後便會產生要折騰病人兩天覆一次診的情況出現,這樣即使投放多大的資源,也不能真正做到利民的效果。

 

 

 

 

西灣大橋電單車專道

炳權

西灣大橋的電單車專道實行已近四個月,當局將兩邊行車方向的右線以彈力棒隔開,只讓電單車行走,並限制了進出口位置,即電單車一定要走主橋,不能走南灣方向及海洋花園方向的引橋。專道限速六十公里,並且不許調頭。

當局設立專道,回應了市民一直對電單車行駛兩條跨海大橋安全問題的擔心,但駕駛者對此態度似乎未如當局預期般理想。此政策正是特區施政的最大體現︰頭痛醫腳。

電單車最危險是行駛在友誼大橋,但電單車專道卻設在西灣橋。結果友誼大橋電單車危險的問題尚未解決,西灣大橋的路面情況便因設立電單車專道而大受影響。由於收窄了一條車道作專道,汽車行駛在其餘的兩條行車線,但現場的交通情況是汽車道車輛很多,但電單車專道卻鮮有車輛使用,即使有,比例也遠遜於汽車。電單車專道造成西灣橋交通比從前擠塞,但電單車問題卻未得以解決,是為頭痛醫腳。

此外,專道使用彈力棒作為分隔,專道實行不久已發生交通意外,礙於相關規定指出電單車只能於專道行駛,造成專道嚴重擠塞,動彈不得。救護車也不知該停在哪兒好。另一方面,若汽車行車道發生意外,車輛撞向電單車專道,單憑數枝彈力棒根本無法擋住意外車輛,那電單車駕駛者該如何是好?

數年前,由於推動公交優先的政策,在對嘉樂庇總督大橋進行大規模維修保養後,將該條大橋改為公交專用的大橋,只允許巴士、的士以及特許車輛行駛。計劃行之有效,大大減低行駛舊橋的車輛數量,一方面減輕其路面壓力以及損耗,另一方面為來往該橋的公共交通工具行駛更為順暢。其實該橋的車行量不大,當局應可考慮開放其予電單車使用,另一方面,西灣大橋下層通道開放予電單車行駛的聲音在社會上已存在多年,如果下層通道能開放予電單車使用的話,交通意外數字將能大大減低,也能有效保障澳門各鐵騎士們的生命安全。

其實開放舊大橋及西灣大橋下層通道予電單車使用,已屬老生常談,每當討論交通問題,定必出現相關論題,只可惜當局只說不做,每每在研究、討論之後,都沒有得出結果,又或是搬出通風系統問題推搪說陳。有消息人士指出,西灣橋下層通道不開放予電單車行駛,當局提出的通風問題只屬借口,其實是橋的結構有問題,承受不了下層通道行駛電單車。這番言論孰真孰假無從稽考。西灣大橋下層通道在本年的兩次八號風球均有開放讓車輛來往澳門與氹仔,如果說通風系統有問題不適宜,那麼為何在八號風球塞滿車的情況下可以開放,平時若只開放予電單車卻引起問題?建造大橋時下層通道應考慮通車時通風系統能否承受,若然通風系統不能應付長期通車之用,那麼這是屬於規劃者與建造者的過失,當局沒有想方設法加以改善彌補,卻每每以此作為藉口,現在設立了電單車專道,下層通道開放似乎成為泡影,但專道問題也不少,長遠筆者認為真的要研究如何改善設施讓電單車能在下層通道行駛,減低危險。

設立了電單車專道,不等於解決了電單車駕駛者安全的問題,當局請不要看著電單車專道有人使用便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政策成功了。想知道政策是否成功,請先問一問一眾駕駛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