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教青局:運動會不適5小學生均無大礙
  • 市署查獲兩食品廠使用過期包點餡料
  • 本澳女子冒充蔘茸店東主詐騙58萬
  •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出席出征儀式
  • 身份證明局參展第12屆旅博會
  • 福建非遺項目走入校園 推廣傳統技藝
  • 【持刀傷人案】尼泊爾男疑借錢不果 拔刀襲擊同鄉
  • 團體辦論壇探討大健康產業發展
  • 兩工地存嚴重職安健隱患被勒令停工
  • 澳大辦葡語演講賽 學生:助鍛鍊語言能力
  • 賀天后誕系列活動下星期舉行
  • 有團體遞信表達訴求
  • 珠海辦活動表彰產業人才
  • 韓國醫學院教授今日開始離職
  • 交通局:巴士新支付方式首日運作暢順
  • 2食品廠使用過期包點餡料 勒令停產將被檢控
  • 運動會期間5學生跑步後不適送院
  • 大雨後海灘海域垃圾增加 海事局籲留意
  • 顏奕恆促說明容納5萬人臨時場地選址
  • 拱關銷毀3.9萬件侵權貨物

遲福林:中國有“黃金”,要靠改革挖

2013-11-11 20:13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黃燕、荊天)】被寄予改革厚望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9日在京舉行,知名改革學者遲福林用三個“轉型”概括他的期待: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治理轉型。

“轉型改革已成為未來衡量中國發展前景的焦點問題。”他說。未來幾年,中國的轉型改革若有突破或重要突破,將換來10到20年的可持續增長。反之,若轉型改革不到位,經濟和社會風險可能隨之增大,成為影響中國發展的最大障礙。

這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到了一個關節點,社會轉型到了一個臨界點,治理轉型也到了一個關鍵點。

“經濟體制改革應以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為重點,激發市場活力,從而使我們的發展方式轉變有實質性突破,從過去主要追求GDP轉向追求公平可持續發展。”他說。

遲福林警告說,這項改革如若拖延,產生的經濟風險可能會引發大的經濟危機。而社會轉型不及時,社會矛盾、群體事件等社會風險會將會急劇增大。

而經濟和社會的轉型,都依賴於政府的轉型。遲福林主張改變政府主導,轉向追求市場主導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非政府主導下市場的有限作用。

“政府以公共服務為導向的轉型,應該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的一個亮點,我對此寄予很大期望。”他說。

過去35年改革,最大的成功在於基本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從以溫飽為目標的生存階段,上升到以人的自身發展為重要追求的發展性階段。人們的需求結構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化。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以溫飽為目標的私人產品短缺問題基本解決了,老百姓開始更多地追求好的教育、醫療、就業、消費環境和發展環境,公共產品短缺的問題突出了。”遲福林說。

新的短缺折射出需求與低水準公共產品供應之間的不平衡。然而,正是這種需求結構發展的不斷變化,引發新的市場社會需求,成為推動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

“今天,人們‘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對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如果這個方面解決不好,不僅影響經濟轉型,更影響社會轉型和治理轉型。”他說。

“我們的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治理轉型一定要適應改革開放35年後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的大趨勢,這樣不僅能將13億人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而且能夠解決我們今天面臨的很多問題。”他說。

“中國有‘黃金’,靠什么挖掘?改革!”

對於呼聲較高的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遲福林認為,戶籍制度已成為最不公平、矛盾最突出的制度問題之一,改革一定要破題。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癥結所在,在推動中國農村改革乃至整個改革發揮過巨大作用,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改。

他認為,未來中國最大的戰略機遇是內需大市場。到2020年,中國居民消費總規模將從目前的20萬億元增加到45至55萬億元,由此帶來的投資可達50萬億元。屆時,中國的內需總規模將達100萬億元。

“如果內需總規模能釋放出70%、80%,中國經濟7%的增速就有堅實基礎了。”他說。

中國目前約有進城務工農民2.6億人,到2020年人口城鎮化率過半時,將有數億農民進城。因此,城鎮化特別是人口城鎮化被視為內需規模釋放的重要驅動。而戶籍制度改革是人口城鎮化的第一步。

遲福林20年來一直主張農民土地物權化,即在嚴格農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認可農民對其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受物權法保護。

“把土地的使用權變成一種產權交給農民,使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既有利於土地的使用,也有利於提高農民的財產。”他說。如此,今後的農民就不再是“一個行李倆肩膀”地進城了,他們可能會帶著一份財產進城創業,並由此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更體面地過城裏人的生活。

回顧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既是實踐先鋒又是智囊代表的遲福林用“背水一戰”來形容改革的迫切性。經過十年動亂的中國,國民經濟已處於崩潰的邊緣,改革因此擁有良好的共識基礎。

“今天,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利益鏈。利益鏈不打破,改革無法推動。”他說。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但由於改革滯後,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以及官員利益和自身權利扭合在一起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形成體制機制性腐敗的重要根源之一,也成為民眾不滿的一個焦點。

“打破利益這個鏈條對改革的束縛,成為我們今天改革和35年前改革最大的不同。”遲福林說。

遲福林說,未來5到10年,中國如能實現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目標,創造的紅利將不斷增加。人口城鎮化和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如期實現,將意味著6億人成為中等收入群體。

“中國內需潛力的釋放、市場空間的開發,對未來整個世界經濟的再平衡將產生極為重要的作用,”遲福林說,“6億中等收入群體將成為拉動世界消費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國也將在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中國將積極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在推進區域性和全局性貿易自由化方面成為主導,在未來新的全球化當中,更加遵守世界經濟規則,並在形成新的世界規則中,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者、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