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有議員促檢討未成年人性犯罪刑罰
  • 據報王文濤將訪歐洲 商電動車補貼調查
  • 王毅冀同阿盟政治上繼續相互支持
  • 國足原主帥李鐵認受賄行賄 擇期宣判
  • 街總新一屆理監事就職禮舉行
  • 街總辦酒會慶祝成立40周年 特首:續支持街總發展
  • 賀一誠冀應急管理部助澳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 賀一誠會見國家應急管理部一行
  • 衛局籲外遊預防登革熱及麻疹
  • 廣東省核應急委員會參訪氣象局
  • 新濠國際去年淨收益295.3億港元
  • 社工局:續優化穿梭復康巴士服務
  • 王仁華、肖天亮獲晉升為上將
  • 李強促推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 商會冀吸引更多會展活動落地澳門
  • 福島第一核電站擬一年七次排核污水
  • 深合區宣講輸內地澳門製造食品便利措施
  • 鄰地登革熱麻疹趨增 當局籲外遊提防
  • 3校21學生集體流感
  • 澳大辦兩會精神分享會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weight: 700"> <img border="0" src="../images/d.gif" width="12" height="12"></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1pt">&nbsp;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pt" lang="zh-tw">濠話坊<font style="font-size: 11">:

2013-12-22 00:00
私樓價格高昂,公屋諸多限制,面對居民長期的住屋問題,“澳人澳地”概念隨之而起。政府委託澳大研究“澳人澳地”房屋政策,研究小組早前提出三個方案,分別是“經濟房屋升級模式”、“協助澳門永久性居民家庭自置居所模式”,以及仿傚“港人港地”模式,即是政府透過招標批地,給私人企業興建。預計土地來源包括政府已批出但沒使用的閒置土地,以及五幅新填海土地。研究中心強調政策是針對輪候經屋以及購買普通房屋之間的“夾心階層”人士,並指“澳人澳地”的房屋只能在澳門永久性居民之間擁有及流轉,永不會落在非永久性居民手上,但有關政策排除單身人士申請。方案公佈後隨即引起社會討論,坊間均認為方案未能回應社會期望和青年上樓願景。政府應清晰長遠公私人房屋市場的明確規劃,而非拋出“澳人澳地”淡化房屋問題,只提出空泛政策討論並無意義,必須先將房屋政策量化,以數據說明供應量,否則無討論的基礎。地產業界則認為“澳人澳地”展開研究對處理本澳中、低收入家庭住屋難問題是有必要,但只聚焦在三個方案上討論是過於狹隘,建議將方案放進經屋現行做法內一起進行優化處理,與舊區重整一併考慮,配合整體公共和私人房地產市場規劃。

澳人澳地政策亦引起立法議員關注,有議員認為首要是清晰澳人澳地的概念,對澳人及澳地作定義作研究。定出適用對象以及扶助程度,對澳地的樓價制定標準、推行時間要有周詳考慮,不要急於行事。也有議員認為政府有必要先明確房屋政策,完善現有經屋、社屋的法律法規,投入更多資源增建足夠數量的公屋,才能解決中、低收市民的需求,讓公、私人房屋市場協調發展,自然不需要在澳人澳地政策問題上大費周章,否則只會將問題變得複雜。有議員則批評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缺乏前瞻性和被動,認為要制定有效的房屋政策,必須採取針對性措施,例如檢討現有打擊炒家的手段,有否需要增加新措施扶持市民置業,研究增建公屋的數量,才能發揮到調控整體樓市的槓桿作用。澳人澳地必須要與現行房屋政策互補,達至善用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又能回應社各群體要求。澳大研究中心強調,“澳人澳地”政策規範房屋只能在澳門永久性居民之間擁有及流轉,是對本地居民的最大保障。“澳人澳地”屬政策性質,是現行公共房屋政策的補充,但中心承認實施後可能會影響經屋的供應,可能會造成政策之間的衝突,須要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中心解釋“澳人澳地”與現時公屋政策最大的差異是土地資源永不會落在非永久性居民手上,且“澳人澳地”的房屋供應有限,不會影響樓市。至於排除單身人士申請的問題,研究中心解釋是基於土地資源有限,須嚴格分配。

政府明年首季正式就澳人澳地公開諮詢,收集和分析社會意見。諮詢文本內容將根據政府委託澳大和理工學院所做的相關研究報告作為基礎。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稱,澳人澳地計劃是希望幫助在現時公屋政策可能無法惠及的居民,希望透過諮詢收集和詳細分析社會意見,完善澳門的房屋政策。對於有意見認為澳大提出的三個方案,即“經濟房屋升級模式”、“協助澳門永久性居民家庭自置居所模式”和仿傚“港人港地”模式並沒有嶄新概念,只比喻為經屋升級版,同時可能與公屋爭奪土地資源。行政長官崔世安指出,澳人澳地整體概念比較清晰,政府要在公屋與私人市場之間更好地運用土地資源,希望將來五幅填海造地除能提升居民生活素質外,也能解決住屋問題。澳大提出的三個方案只是基礎模式,政府更重視未來公開諮詢和聽取市民意見,藉此了解居民最關心的內容。

觀察鄰阜香港較澳門更早走這一步,澳大提出的三個方案之一亦是仿傚「港人港地」的做法,但香港在實踐過程遇到不少問題,諸如二手買家的港人身份如何核實,在定價上又因為屬私人發展項目,變得十分尷尬,實施了一段時間後效果不彰,被指虎頭蛇尾。當地媒體評批港府在房屋政策上短視,缺乏長遠整體規劃,見一個問題推一項措施,針對不同情況和不同階層人士,一會推出限呎限量樓及置安心,一會又話復建居屋,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歸根究底是房屋政策的失敗。同樣,澳門現時亦面對著住屋問題,也有不少措施政策出台,皆因樓價高到無法負擔,公屋未能滿足需求,而「澳人澳地」目的都是讓澳人居有其所,但要實行並非易事,有概念轉為政策,立法到執行,恐怕一時三刻也難成事,當下房屋問題尚未解決,為何還要節外生枝?何不完善現有公屋法律制度,因應實際需求加快興建經屋和社屋,更好地運用資源協助有需要居民上樓,比起搞「澳人才可以買」的噱頭來得實際。

 

 

 

 

 

 

房屋政策

市民期待的房屋政策,在特區政府明年度施政報告中只是輕輕帶過。坊間形容延續的「派糖」措施如止痛藥,只能讓人短暫減輕生活帶來的壓力。實際上高樓價和高租金等問題未有解決,居民長期的住屋問題依然存在。對於無甚驚喜的施政報告,尤其在調控樓市和壓抑通脹等民生關注點上無任何大動作,實在令人失望,甚至有市民形容這份施政報告是“學生抄功課”,欠缺實質的新措施,無助解決澳門人當下面對的問題,評批施政並沒有回應市民訴求。有議員在辯論施政方針時不諱言,直斥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在房屋政策上不合格,形容現時房屋“愈住愈貴、愈住愈舊、愈住愈細”,與政府落實“構建健康房地產市場,適時供應公屋”的目標完全不符。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的回應是,政府構建健康房地產市場採取的措施,雖然在樓價上難以看到成效,但政策主要是減低房地產泡沫的產生,令經濟、金融市場不需受房地產市場波動影響,現時成交量已見減少,壓抑外地人買樓亦已見成效。他稱會不斷檢討政策,達致政策目標,以及關注鄰近地區的政策成效。

施政報告有關房屋政策著墨不多,當中只提到政府正加緊萬九公屋的配套建設,包括交通、醫療、教育和社區服務等設施。特區政府將抓緊落實萬九後公屋的興建,持續增加公屋土地儲備,在新填海區合理預留居民住屋需要的用地保障住屋條件;進一步建設長效機制,促進公屋與私人房屋市場均衡發展。特區政府將積極探討“澳人澳地”新型房屋供應模式。議員則認為政府應有條件更大地回應澳門居民對房屋的需求。崔世安稱施政報告之所以沒有加入調控樓市的措施,是因為環球經濟處於複雜及可變情況,在息率變動下,若出現泡沬,擔心澳門居民的承受能力,因此決定做好長期土地儲備及規劃,以符合長期發展需要。他指出,調控樓市並非單是澳門面對的問題,但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的“辣招”推出後,物業買賣已見放緩。他認為澳門房價高與信心問題有關,若居民對澳門有足夠土地有信心,必定對壓抑樓價有幫助。崔世安重申,特區政府會集約和尋找土地,長遠規劃和儲備土地,優先滿足本澳居民居住需求。能夠釋放的材料一定會讓社會知道,但千萬不要誤解特區政府不願意尋找土地興建公共房屋,政府會根據需求建公屋,實事求是處理土地問題。

現時樓價脫離市民可承受能力是不爭的事實,普羅百姓只能寄望數量不多的經屋,希望從云云申請者人當中幸運地抽中上樓。所以政府推出業興一房廳經屋,雖然只有一千多個細單位,但就吸引一萬多個家團申請,出現求過於供的情況,實在有點為勢所迫。有議員稱,近十年本地居民收入中位數上升三倍,但樓價上升十一倍,促請政府多管齊下調控樓市健康發展,並思考調整“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原則,有效推行公屋政策。而先建經屋再開放申請亦不符合邏輯,建議設立恆常性申請機制。政府亦應明確新城填海區將優先興建公屋,回應真實需求。有關經屋問題,劉仕堯在施辯論中亦提到即將開始接受的多戶型經屋申請,個人申請的收入上限會調升至近三萬元,家團申請收入上限亦調升至五點九萬元。他又指,本澳情況變化迅速,若採取單一隊伍計分排序,輪候隊伍會拖得太久,有可能出現未入隊的人士比已排隊的需要性更高。他又認同長遠除需滿足住屋需求外,還要改善居住環境,亦理解年青人對經屋有需求,但由於土地資源緊絀,經屋讓較有需要的家團優先較為穩妥。劉仕堯又指,二零一六年新城填海AE區的填海將率先完工及展開,待基建完成後部分公屋項目具備條件開展圖則編製、招標、興建,同步可公開申請。政府希望重新利用發展商或政府未用盡的土地,當“生地變成熟地”時,便會“有一項推一項”,並適時公布,讓居民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