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藝術 走入生活融入社區

2013-12-18 06:30

藝術,被指是哲學與科學的抽象實體,也可被視為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而創作隱含美學的事物。過往很多人都將藝術視為陳列讓人去欣賞的物體,是藝術家或創作者的專利,其實哲學與科學就是圍繞著人們生活的事物,故生活也可是藝術的一種體現,人們亦可將藝術帶入生活中,讓生活得更有享受感覺,亦讓藝術之詞能大眾化和社區化並發展得更好。
近來,就有藝術團體把創作重心轉移至社區,打破藝術只活在陳列室的固有印象。走進社區的藝術,除了希望透過觀賞藝術品來得到愉悅感和啟示,往往是參與者觀眾的過程,策劃者皆希望,「藝術」可以提高親民度,藉以藝術之名,以個人自身互動,帶來對話與反思。
早前;一個名為「做一日村中人——藝遊路環荔枝碗村」活動於路環荔枝碗舉行,逾二十位港澳藝術工作者、視覺藝術家及音樂人聯手,在路環船人街該區獨有的棚屋、船廠等空間作為展覽及舞台場地,向居民和旅客展示路環人文歷史,以藝術活化社區。此活動由民署主辦、藍藍天藝術承辦、埋欄文化聯手製作,並成為第十三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之一的重點項目。
活動策劃人陸竹指出,她本身很喜歡郊區,政府於去年提出活化荔枝碗方案,參照外地經驗,認為多數政府保育政策等於把該區人工化。她期望透過活動可讓市民了解該區文化,不論荔枝碗怎樣發展,至今仍是一個充滿文化藝韻的地區,棚屋、船廠等空間非常適合與各種藝術創作連結。
她強調,創作是大眾化的活動,不是藝術人士所獨享。活動可作為一個消閒節目,如喜歡音樂者聽可以來看藝術作品,反之亦然。每個人有不同背景,希望大家參選活動時會開開心心。畢竟,澳門平日很沉悶,舉辦一個活動可以娛樂之餘,也可增加對該區的了解。她又指,未來可繼續多進行社區的藝術創作,做到保育與藝術發展共存。
「做一日村中人——藝遊路環荔枝碗村」活動除了讓藝術家參與外,亦有老街坊參與。勝利船廠廠長談錦全,人稱談叔,曾在造船業工作逾廿載,「活動設置展覽區,展覽談叔各種模型船作品。.他指出,本澳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造船業興旺,當時該區最多有四十多間,行業的工資水平也較高。可惜時而勢易,造船業與漁業遭同一命運,魚穫量少,油價貴,又沒有年青人入行,式微是自然的事。
談叔自言是見證行業興衰者,當然感到可惜,現時沒做大船改為做小型木船模型,他以每天八小時製作,約九十天完成一個作品。其作品形形色色,他閒時亦會於相關工作坊授教,希望有興趣的市民多學習造船的技巧,從不同角度了解本澳昔日。
除「做一日村中人」外,近日亦有一個地區給「藝術」包圍。就是由牛房倉庫主辦的本年度雀仔園社區藝術計劃之「藝術著陸雀仔園」,此計劃自去年底醞釀至今年六月,共有十七名藝術家參與,為期接近兩個月。
策展人李綺琪表示,在策展發生與不少市民互動,藝術家亦主動接觸市民,冀透過創作與社區間產生聯繫,讓居民及旅客都可從中找到社區的生活樂趣,從而推廣區內文化。
之前;政府計劃將愕街取替現時的樓梯,改為行人區,並設置單向上行的自動扶梯系統,方便居民出入。對於這改動方案,她認為面對城市發展急速的同時,應保留區內的建築面貌。對於城市發展,眾人意見不一,但很期望透過活動,讓藝術家了解該區特色,同時讓不習慣到藝術陳列館的市民可以觀看與區內有關連的作品,她認為社區藝術與公衆加強互動,有助提升社區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