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由查理周刊說起...... 把原則放入括號中

2015-02-09 00:00

法國《查理週刊》被恐襲一事,由全球憤慨到兩極評論,前後不足一個月。誕生在知識與資訊混雜如一的世代,價值判斷好比是股市上的圓點,不消半天便來回走了三千轉五十天線,縱是孔夫子在世,也只能作吾不如小子之嘆。
由捍衛媒體引伸出言論自由,派生宗教尊重、文化包容,衍生媒體監管、銷售手法,以及陰謀論的鬼魅。社會議題成了一頭吐絲的蜘蛛,Mind-map纏繞的獵物直至腐爛前也吃不完。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現象學,其開山祖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警示世人:「把超越的知識放入括號,存而不論。」大師緊鎖的眉宇間,夾雜了謙虛與看透世俗的智慧:人類是不可能同一時間解決數十項問題,現實點,一步一步來吧。
事實上,媒體的自由權是否過大,自上個世紀開始復多人在討論。然而,上推至政策與法律層面,則可溯源至自小朋友透過平板不費吹灰之力鍵入keywords開始:宗教link斬人頭、明星link事業線;天安門link一二三五七八九十。究竟媒體的自由權是一項社會應然的條件?還是或然的比率?不妨把(媒體自由權),作出分析。
盧梭:扼殺給予意見的自由,是一種謬誤
追溯媒體的自由權源起,雛型見於法國哲學家盧梭的天賦人權說。生於啓蒙時代的盧梭認為:「給予意見,是人們享有與生俱來的自由權力,我們扼殺它便是一種謬誤。」這位信奉自然主義的哲學家相信自由好比道德,彰顯了人的特殊性。人們有發表言論的權力,也可透過社會契約尊重雙方的自由。但真正確立媒體自由權,卻是第四權學說(The Fourth estate)。
「第四權」一詞早在十八世紀的英國萌芽,視媒體獨立於神職議員、世俗議員與下議議員以外的階級。當時的政治家認為,新聞媒體已大到有別於其他工種,足以左右國家政策。
不知是歐洲媒體刻意解讀,美國法官Potter Stewart演講故意詮釋,還是華人格義註解,第四權由階級翻譯為獨立於三權(行政、立法與司法)的權力(Power),對政府、政權進行監督。自此,傳媒人以此職責自傲—只有獨立於政府的權力出現,人民的福祉才會有保障。
以反諷宗教來逹到目,天經地義?我們禁不反問。
文化自助餐
自六十年代起,已有不少學者注意到民族交流的前景,兩次大戰與韓戰,敲響了國內民族交融與國外國家共融的鐘聲,二十世紀,人種平權、文化融合、移民政策成了各國不得不正視之重症。學者權當醫師,為世界亂象把脈。最著名的全球化學者Banks曾提出良方:「全球文化好比吃自助餐,任君選擇,愛便吃多一點,不愛也不要唾罵。」學者們堅信,憑藉他們的墨水與勇氣足以把文化的鴻溝填平。數十年後《查理週刊》一事明證了他們的天真與無知:咖啡溝橙汁,會腹瀉。
反諷,一向是法國的文化遺産,這種戲謔專有名詞稱為caricature française—意指法式諷刺畫。著名代表為19世紀畫家奧諾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他的名畫《高康大》,畫中的國王路易-菲利普安坐玉椅,醜陋與扭曲的面容讓人生厭,口中吐出一堆又一堆資助品給窮人,意象鮮明。畫作一出,為杜米埃換來鋃鐺入獄半年,後繼的大文豪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夏利福萊(Jules Champfleury)續把精神發揚光大,《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只不過是繼承此一文化道統:教宗也好、先知也好,幽他一默,誰管。
穆斯林思想講求齊一,重視教條,在強調服從、重視接納之間以信奉真主為依歸,目標便是希望為世人帶來美好的宗教世界。嚴肅與輕浮的相遇並未似童話故事,結果是分手收場。兩套文化體系底下之民眾眼裡已不再有克制,心中也不存包容。幽默反諷變成了尖酸刻薄,接納服從換上暴力迷信。
全球共融只不過是學者群創造的衍生産品,投資前請小心。
在風雨中抱緊自由與包容
當社會把目光由文化議題移向媒體,誤把新聞自由視作言論自由來討論,意味一套價值觀被蠶食,也顯現社會走向弱智化跡象:人類不需為價值判斷負上應有的責任。
媒體,作為監察政府與價值的社會工具而存在,享有足以憾動國家的權力;相對地,理應負上相應的責任與義務。然而,經由消費型社會的發展,部份媒體失卻了中立性,甚而淪為統治者扭曲意識型態之工具。惟是作為知識型世代之成人,為後代彰顯理性判斷、包容差異,以非暴力應對,也應該是我們應有的責任—為後代保留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
若普遍群眾對《查理週刊》的宣傳手段存疑,那是可取;接受宣傳手段為因,必引導被襲之果,那便可怕;如報以的是漠視,甚而間中「抽水」,那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可悲—香港,正嗚奏這曲悲歌。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的調查顯示,香港的媒體自由度排名持續下降(2014年61位;2013年58位;2011-2012年54位;2010年34位),而中國,則一如以往徘徊在末段位置(170位左右)。我們仍可聲討調查只是西方話語霸權的産物,並不中立。只是,當某天打開電視、翻閱報紙、觸動螢屏,看到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