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六百前線人員研預防青少濫藥酗酒
  • 港鐵為轉職僱員訂保障措施
  • “生鮮雞”日均供澳二千七隻
  • 市諮委倡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
  • 環保展開幕設逾五百六展位
  • 衛局籲外遊慎防登革熱麻疹
  • 葡學者析中國安哥拉關係走向
  • 拱北連接人工島橋快上馬
  • 七藝術家創作引導能量循環
  • 四百前線人員學習保護家暴兒童
  • 澳門首座“摩天大廈”
  • 北京中醫院促澳中醫藥合作
  • 央視亞太總站訪本報交流
  • 葡韻濕地成候鳥美食廣場
  • 街總換屆獻力社區經濟
  • 粵核應急委員會訪氣象局
  • 兩團體講解保養肝腎
  • 城大大健康學院昨揭幕
  • 下環青協分享職涯規劃
  • 復活節繽紛嘉年華明舉行

完善環評保永續發展

2013-11-20 00:00

    完善環評保永續發展

    澳門乃世界上高速發展的地區之一,由於土地資源的局限,城市正向高空發展,填海開山取地,甚至向路環邁進,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沒有規範的開墾和發展,產生空氣污染、污水、噪音、廢物甚或人口過度增長等問題,在在威脅着居民的生活環境,特別一些難以修補的損害,故有必要訂定環保的紅線,以及一些修正措施,平衡發展與保育。

    環保局昨出台《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工程項目類別清單》(試行),首先在公共工程項目中先行環評,私人公司項目則鼓勵配合參與。“環評清單”將針對基建、能源供應、工商業、社區及旅遊設施、住宅、海域使用建設等,以及在水塘、湖泊、山體、生態保護區及保留地範圍內的其他工程項目,都要評估環境,範圍涵蓋大多數可能影響環境的項目和地域。

    回顧澳門環評的發展,由民間推動開始,當局在二○○九年編製《編製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指引》,以及開展《構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探索文本》諮詢工作,收集意見長達四年,一直“只聞樓梯響”,未見政策和措施出台。人們理解環評對澳門來說是新事物,由政府至民間都要消化吸收,但對比鄰埠香港,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推行環評程序,是三十年前的事,澳門的落後、與世界脫軌亦不容否定。

    當然回歸前的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業不活躍,大型建設不多,環評無用武之地。但時移世易,賭權開放後,澳門經濟高速發展,公私型工程如雨後春筍,只依靠多年前的城規法例,未能有序管控過度和無序的發展,城市如大地盤,已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素,民間呼籲環評的聲音此起彼伏。

    環保局昨日出台的“環評清單”是第一步,只規範公共工程。但萬事起頭難,由公共工程起示範作用,繼而影響私人工程。事實上,這幾年一些較大規模的私人項目也主動自行環評,再交當局審核,是負責任的表現,為環評下一步擴至私人領域鋪路。問題在環評由項目申請人進行,當局審核,公衆的信任度有多大,是一個問題。鄰埠環評程序中很注重公衆參與,即收集到的公衆意見也將加入考慮之中,值得參考。

    環評是預防性的環境管理工具,通過環評分析及預測某些項目發展時,可能產生對環境的潛在影響,針對這些影響制訂緩解措施,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故對於發展商或申請人來說,環評的出現似乎是實現項目的“關卡”,實際上剛巧相反,它能保持城市或地區環境的優勢,是永續發展的保證,長遠所有人都得益。環保局現時出台的環評屬單一項目性的,最終需拓展至策略性方向,要站在整個澳門甚至珠三角的發展考量,任重道遠。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