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新聞小語)公屋全面做好定檢維修
  • 匯智社邀青年學習兩會精神
  • 華文旅遊文學研討會周四揭幕
  • 一常會完成討論“V形地”管轄法
  • 吉林一號衛星數據爲澳企所用
  • 諶貽琴勉團結婦女宣介國策
  • 響應世界讀書日 工聯職工書屋開展多元閱讀推廣活動
  • 媒體了解吉林產業升級新成就
  • 暨大澳門文化節介紹澳新發展
  • 工聯職工書屋與美高梅攜手打造“獅家閱讀驛站”流動書屋
  • 中山設涉外法律服務團
  • 澳門開平曲藝交流掌聲不斷
  • 各界觀展樹立總體國安觀
  • 國家藝術基金計劃今起申請
  • 兩人兌換廿六萬賬戶被凍結
  • 前科老翁涉停牌醉駕被捕
  • 團體城大分享人才發展趨勢
  • 家庭教育響警鐘
  • 自我覺察工作坊助減壓
  • 人文科學會悅讀體驗印刷

吳志良:培養學術人才

2013-12-18 00:00

    《澳門研究》25周年專家座談建議

    吳志良:培養學術人才

    【本報消息】澳門基金會訊:由澳門基金會、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澳門研究》與澳門學術成長——《澳門研究》創刋二十五周年座談會”,日前於澳大圖書館舉行。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研究》主編吳志良,澳大校長趙偉,澳大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澳門研究中心代主任、主編郝雨凡,編委、前主編楊允中,編委莫世健、駱偉建,澳門研究中心學術總監、執行主編林廣志,前副主編鄧安琪,《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雜誌社社長姚申,《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歷史部主任路育松等十多名專家學者以及編輯部同仁出席,澳大歷史系、中文系和政治行政學系的部分博士生列席了會議。

    引領學術服務澳門

    二十五年來,經過澳門基金會、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的同心協力,在黃漢強、吳志良、馮少榮、曹晉鋒、楊允中、郝雨凡等歷任主編,以及副主編鄧安琪、執行主編林廣志的努力下,《澳門研究》先後以半年刋、雙月刋、季刋的形式出版。二○○○至二○○二年度,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來源期刋收錄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文期刋十六種,《澳門研究》位列其中。目前,內地多所高校將之列為核心期刋。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對一九九八至二○一○年澳門特區學術期刋被CSSCI引用情況所作的調查顯示,《澳門研究》所刋論文在國內引用率名列前茅。

    座談會上,吳志良指出,長期以來,《澳門研究》始終秉持“研究澳門,服務社會”之宗旨,走綜合性期刋之路,通過發表數量衆多的論文、積極培養本土華人學者、創建新興學科、爭取學術話語權等方式,為推動澳門學術的成長與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澳門研究》是澳門特區的重要學術平台,引領着澳門特區的學術成長與發展,是外界了解澳門學術動態的窗口;同時,還肩負培養澳門學術人才,促進澳門學術成長的重任,為澳門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培養了大批人才。當前,本澳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對《澳門研究》今後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引領學術,服務澳門,既是機會,又是挑戰,值得編輯部同仁認真思考,努力探索。

    目標創建學術名刋

    趙偉表示《澳門研究》創刋至今的二十五年,正好見證澳門蓬勃發展的過程,期刋未來將配合社會發展的步伐,向現代化、國際化之路邁進,現階段首要把各派的學術觀點濃縮,集結活躍的研究者,壯大澳門研究的隊伍,期望《澳門研究》能成為最優秀的學術刋物之一。

    郝雨凡稱經過二十五年的耕耘,《澳門研究》在對澳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問題研究方面具有了話語權,但期刋目前的定位與“創建學術名刋”的追求尚有差距。澳門需要打造一份代表澳門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學術期刋,希望《澳門研究》能夠勇挑重擔。

    楊允中回顧了雜誌的創刋以及發展歷程,直言澳門學術優勢較多,回歸以來,澳門學術形成初步繁榮。他寄望在今後新的二十五年裡,《澳門研究》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擴大各地學術交流

    專家們還圍繞欄目設置、編輯規範、“雙盲”審稿制度建設,擴大與各地學術界的交流,打造研究澳門的學術名刋等話題,提出了諸多中肯的意見與建議。

    《澳門研究》創刋於一九八八年,是澳門地區最早的綜合性學術雜誌。截至二○一三年十一月,已累計出版七十期,發表研究論文一千五百○二篇,共計一千三百五十萬字。內容涵蓋了澳門政治、經濟、法律、歷史、社會等各個領域。《澳門研究》重視本土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培養,在發表論文的一千七百二十九人次學者中,本土學者達九百八十八人次,佔百分之五十七點一五,作者構成整體上在向本土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