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工聯文委參訪江門
  • 公總青委會了解審計
  • 福州三山同鄉會晤閩商務廳
  • 同心演唱會傳承傳統文化
  • 工聯筷子基親子外遊促溝通
  • 安徽統戰部訪省級政協會
  • 粵澳工商聯珠企交流大健康
  • 基層公職協撐珠慈善活動
  • 各界:同心協力護國安
  • 江西僑聯訪僑總擴合作
  • 特首冀深化澳佛旅遊合作
  • 賀一誠晤聖普副議長
  • 賀:澳優勢助安企拓內地商機
  • 和諧廣場今起臨時交管
  • 美高梅團隊齊閱讀弘工匠精神
  • 新聞特搜
  • 澳大學者解密人參屬植物抗菌
  • 粵貿促會訪中西學院促合作
  • 菜農校園之星才藝賽精彩紛呈
  • 勞幼華師附幼締結姊妹

代表獻策盼韶關更好發展

2014-06-06 00:00

團員在匯報會上發表連日韶關調研的意見及建議

    代表獻策盼韶關更好發展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一連三天在韶關調研,走過革命老區,了解高寒地區蔬菜基地的優勢及難處,深入飽受石漠化及飲水難的山區小鎮,視察瑤族居民生產、生活兩不具備的困境,領略樂昌峽的潛在旅遊資源,代表各有想法,各有深刻體會,途中各抒己見,意見紛呈,盼韶關早日走出貧困。

    增教學資源助教師

    道路暢通是國家十項扶貧工作的指標之一,三十年後再次踏足韶關的容永恩感慨道:“相比以前,現時韶關的道路已較完善。”車程沿路經過乳源縣一小新校園,她抓緊機會向當地陪同人員了解教育問題,“扶貧工作最重要是重視教育,脫貧始終要靠人,希望能有更多資源投放在教學,尤其保障貧困地區的教師。”

    “革命老區為何多年未改善?可與井崗山一樣,打造成紅色旅遊區, 讓年輕人有機會學習當年歷史!”梁玉華替韶關過去在革命付出的貢獻抱打不平,這是代表團匆匆走過北伐戰爭紀念館和省委舊址的體會。

    樂昌菜肉供澳互利

    連日來,代表團對韶關蔬果及豬肉讚不絕口,走進樂昌市農豐蔬菜專業合作社優質蔬菜生產示範基地,紛向負責人追問蔬菜產量,更希望能成為供澳蔬菜基地。“我知道澳門曾有商人到這裡洽談蔬菜供澳,但不成功,我雖然沒有經營蔬菜,但可與澳門業界聯繫,開拓更多供澳貨源,亦能幫助這裡的農產業。”身為澳門中國土特產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的高開賢提議,“我本身有經營牲畜業務,這裡的梅花豬質量好,只要拿到配額可以供澳。”

    善用環境另謀出路

    飽受石漠化困擾的沙坪鎮,沿途山頭滿佈大片岩石,在一片綠色作物中格外突兀。石漠化亦使當地水源缺乏,治理石漠化和飲水難問題成為沙坪鎮最棘手的工作。“問題是要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地方不讓你生活、不讓你種植,為何不考慮轉為養殖?既然投入大量資金治理石漠化和飲水難問題,投入與產出卻不成正比,此路不通,就要掉頭找出路啊!”陸波認為盲目扭轉石漠化,不如另謀出路。

    崔世平亦認為,“既然地理環境改變不了,如何用好現時的石漠化方是關鍵,倒不如將大量的石灰岩資源,另闢綠色水泥廠,但前提是要嚴格限制污染。用好自己的材料,不要模仿他人,扶貧工作就應打開思維。”

    保育人文推廣瑤藥

    乳源瑤族自治縣的瑤族特色,予代表團留下深刻印象,但山區瑤族居住情況欠佳,當地政府近年積極搬遷。姚鴻明認同將少數民族遷出,但希望同時設法保留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不僅要解決少數民族的經濟生活,更重要保留民族化,培育好,發揚好,扶貧工作不僅是經濟考慮,還要追求人的精神需求、文化的永續發展,如何使他們在新環境安心工作、謀生,甚至致富,需要大量跟進工作。”崔世平則建議,“現在年輕一代信任中藥,瑤藥可發展成特色產品。”

    韶關好山好水,樂昌峽環境優美,“我從來不知道韶關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園林城市等,這是韶關宣傳不好。”林笑雲慨嘆韶關未有充分推廣。何雪卿認同乳源、樂昌雖貧窮,但也有自身豐富的旅遊資源及少數民族文化特點,如何用好資源,需要開拓思維,“青山綠水很寶貴, 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雖然較好,但當地優勢在於生態條件,必須好好珍惜及利用好。”

    未想過廣東需扶貧

    “我從未想過廣東省需要扶貧,相信港澳群衆亦不了解。”梁維特建議加強宣傳手段,讓港澳群衆充分了解富裕的廣東竟有落後地區,同時要讓澳門群衆了解韶關的地理、交通、少數民族的特色,拉近兩地居民的距離感。“澳門有能力的大企業可肩負社會責任,助韶關扶貧,問題是澳門的企業對韶關的情況不太了解。”

    另外,多位團員亦談到澳門的人資緊缺情況,韶關人懂廣東話,與澳門人同聲同氣,可加強培訓工作,尤其是家傭。(韶關五日電)

    本報記者  黃煒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