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堅持總體國安觀鞏固澳門國家安全
  • 加蓋郵戳
  • 街總:加推單位滿足需求
  • 特首指示優化跨境交通
  • 長者公寓首輪加推至千五單位
  • 黃潔貞促公佈申請排序結果
  • 賀:持續健全維護國安體系
  • 鄭新聰:國安才能家興
  • 高博會關注高教融合發展
  • 佛得角學生冀譯中葡詩詞文學
  • 新聞特搜
  • 永利《交響綺旅》顛覆感官
  • 公益金捐助路環四廟慈善會賀誕
  • 公益金五萬助澳“清”赴鄉夏令營
  • 翻新迎客
  • 公益金捐助魚行醉龍節
  • 企業社團觀展共護國安
  • 澳協和提供衛局轉介CT檢查
  • 國安展五主題展十年成就
  • 各界:樹立“大安全”理念

優生多生宜借鏡外地

2014-11-29 00:00

生育率低、人口老化嚴重,政府宜多參詳先進國家的人策。(資料圖片)

    澳發展遇瓶頸   人策死結待解

    優生多生宜借鏡外地

    低生育率、老齡人口增加、勞動總量不足,是澳門人口的三大特徵,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對社會影響深遠,當局不得不直面。政研室於二○一三年底公佈“人口政策框架諮詢彙編”至今接近一年,如何制訂人口政策框架仍杳無音訊。在經濟向好、財儲豐盈時應鼓勵生育政策,一句“冇共識”就放諸不管,人口死結試問如何解?

    出生率澳門墊底

    澳門的總和出生率在全世界以倒數計算,以維基百科數據,在一○至一二年之間,澳門每名育齡婦女生育的子女數量僅剛過一名,在二百個國家和地區中墊底。雖政府以“觸底反彈論”推斷未來出生率將穩步回升,但再難達到人口更替水平,即每名育齡婦女生育二點一名子女,已是不爭的事實。輸入外勞來填補勞動人口不足,引發公共服務、勞資問題等正不斷“爆煲”,並非解決問題的上策。

    要刺激生育率,較有效的方式不外乎直接資助、免稅等經濟誘因,又或者促進女性人口作息平衡,讓婦女毋須在工作或家庭之間二選一,遺憾澳門是“百冇”。在新加坡,一個育有兩名子女的中等入息家庭可領取政府福利直至最年幼的子女年滿十三歲,合共福利金額約一百萬港元。

    外國高福利育兒

    法國和瑞典,則除了金錢誘惑,外加“人性關懷”。法國所有在職婦女生育首兩名孩子,均有按周計算的“前六後十”有薪假,三名或以上子女更是“前八後十八”;產假結束後,父母一方可放“無薪育兒假”直至子女三歲,期間可向政府申請相關津貼。瑞典人完成“有薪育兒假期”後,隨之而來是有求必應的幼兒服務和按月計的兒童補貼,家長同時具有法律權利,可將其日常工作時間縮減最多四分一,以便照顧子女,直至其年滿八歲為止。如此好的福利政策,澳門政府望塵莫及,澳門人難以想像。

    有誘因自然有動力,每名瑞典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一點九一名,法國更回升至兩名,被譽為“世界奇蹟”。其他多個實施類似政策的國家如挪威、芬蘭、丹麥等,總和生育率同樣有高水平。有意見質疑經濟手段刺激生育率的成效,因本澳人資短缺,女性就業率逾九成,擔心一旦“開閘放水”,女性回歸家庭。與此同時,又用同樣理由反對推家庭友善政策,認為企業承受不起。但法國和北歐的實情卻是,廿五至五十四歲女性的就業率高達接近八成,前提是政府每年投放於家庭支援政策的開支佔GDP超過百分之三。

    家庭教育是基石

    退一步而言,要女性接近百分百就業率,為庫房不斷貢獻;又要生育率高、人口素質高?魚與熊掌有時真的不可兼得,平衡更加重要。在PISA測試中名列前茅、人資競爭力排名前列的芬蘭,總結成功經驗時直言,早期的家庭教育起基石作用,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家長、社會乃至政府對下一代的投資,也是對自己的投資,必然反映在未來的日子裡。

    本報記者  樊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