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學校生參演灣區戲劇節
  • 聖德蘭科普“童”樂寓學於樂
  • 理大展學生六十國畫作品
  • 理大通訊研究登國際學刊
  • 勞校學生認識社服機構
  • 聖羅撒中校慶聚餐歡欣熱鬧
  • 城大《葡語國家瞭望》新書首發
  • 中德訪杭姐妹校交流教學
  •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有其父必有其子
  • 澳大訪澳洲高校簽合作協議
  • 同善堂托所申請七成六中籤
  • 善明托所抽籤收百二幼兒
  • 英國化學奧賽澳生獲佳績
  • 工聯托所抽籤近千四人報名
  • 各界:用實際行動護國安
  • 瓊澳餐飲業交流促合作
  • 保育人士倡龍環開閘降水位
  • 女長者疑路環墮樓亡
  • 今驟雨雷暴或水浸
  • 新聞特搜

量到質變解醫療困局

2015-04-15 00:00

    量到質變解醫療困局

    民怨“睇病難”,官嘆“太容易睇醫生”,本澳醫療為何陷入矛盾困局,值得社會深思。

    本澳一直以來維持醫療高福利政策。尤其自回歸後,政府高度重視居民健康,本着“預防優先、妥善治療”的施政方針,投入醫療衛生的資源逐年遞增,醫療服務軟硬件獲提升,居民平均長壽位居全球前列。政府投放大量資源提供系列免費醫療服務,居民自然首選公立醫療,政府雖向民間醫療機構購買服務以分流,但公立醫療機構的壓力有增無減。昨日在社會文化範疇施政辯論中,衛生局官員透露由政府提供的公立醫院門診、急診、衛生中心診症服務、購買私人醫療服務、醫療券等免費醫療服務,去年服務人次近五百七十萬人次,即人均每年就診九點四次,明顯高於被認為醫療服務較高的香港、新加坡、美國等,且未計居民自行到私人醫療機構的就診數字。數據反映,本澳醫療服務網絡覆蓋相當廣泛,使用者衆,就診機會很高。

    然而,在普羅大衆眼中,本澳醫療服務依然未如人意,尤其是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影像診斷輪候時間過長,難以及時治療。急診服務輪候時間,同樣未符居民期望。更大的問題是,居民普遍認為本澳醫療水平參差,信任度不高,甚至質疑治療成效。社會期望醫療水平能有質的提升,患者不必向外求醫。

    新任社會文化司司長上任後,啟動一系列短期改革,包括讓所有享有政府免費醫療服務人士可選擇到指定民間醫療機構診治。無疑,有關分流措施紓緩了“睇病難”,也為公立醫院減壓。但濫用免費醫療資源的問題亦趨嚴重。免費、資助醫療網絡無限擴張,政府在醫療福利上的負擔有增無減,卻無助推動私人醫療機構發展。正如有立法議員形容,分流措施只是“挖東牆補西牆”,並非醫療改革的治本之策。

    政府向私人醫療機構購買服務、醫療券等投入大量資源,可否適當轉變?隨着人均壽命不斷提高,醫療福利負擔已成為全球各國面對的重要課題,解決方案之一便是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讓患者可以有更多醫療選擇,既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亦可推動醫療機構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政府既已在醫療券上投入龐大資源,未來應研究把資源投放在構建全民醫療保險的起動基金及恆常資助,對推動及平衡公、私營醫療機構發展,有莫大裨益。

    “睇病難”除了“量”,更要解決“質”的問題。如何有效提升醫療質素,最受居民關注。因此,當局須着重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並設法引入外地優秀醫療人才,言傳身教,將寶貴臨床經驗傳授予本地醫療界,再配合建立具公信力的醫療人員執業認證制度,本澳醫療服務方能真正提升,造福普羅大衆。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