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62歲本地男子染創傷弧菌死亡
  • 市政署籲市民檢查冷氣機 預防滴水影響環境
  • 去年酷熱天氣有32日 寒冷天氣減至26日
  • 旅遊局資助社團推多項活動 冀帶動社區人流及消費
  • 5校46學生集體染流感
  • 432名青年獲發義工服務獎
  • 【將增大型展示櫃】貿促局將豐富中葡平台展示館產品
  • 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 樹立大安全理念
  • 【高出氣候平均值0.6度】去年本澳平均氣溫錄得攝氏23.4度
  • 商會拍攝影片對外宣傳本澳特色產品
  • 有綜合休閒企業辦兩會精神傳達會
  • 內地企業冀貿易賬戶便利資金往來
  • 王毅晤印尼總統冀抵制地區分裂對抗
  • 廣東料未來三天暴雨 啟防汛應急響應
  • 去年上半年預算執行率為四成
  • 政府擬下放物業、商業登記官職權
  • 【疑涉感情糾紛】司警拘兩名菲籍男子涉於噴水池打鬥
  • 郵電局將發行兩套新郵品
  • 日本啟動第5輪核污水排海 中方堅決反對
  • 北京半馬何杰等人被取消成績收回獎盃

澳青才赴滬實踐

2015-06-10 00:00

周五起接受報名
【本報訊】為配合特區政府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上海市政協及澳門基金會今年續辦


“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組織澳門青年赴上海政府機構及企業學習實踐。活動將於


日至

日接受報名,主辦單位鼓勵本澳青年積極參與,開闊青年人眼界與胸懷,為推動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年“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學員名額

名,實習期由
月上旬至
月上旬約三個月(實際時間以主辦方公佈為準);申請者需為澳門永久性居民,具大專以上學歷,年齡在
周歲以下,具一年或以上工作或社會服務經驗。主辦機構根據申請人工作經驗、綜合素質以及推薦機構評語等,進行綜合評審甄選。
“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致力理論與實踐結合,學員在短期理論學習後,將在上海政府部門及企業機構進行實習。主辦機構負責學員食宿及保險相關安排及費用,學員並可獲得每月適量生活及交通津貼。
有關活動已成功舉辦三期,共有超過
名學員在滬學習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讓本地青年深入上海的政府部門和有關行業一線歷練,體驗另一種生活模式與城市特色,瞭解上海的成功之路,促進滬澳兩地緊密交往。
年“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之章程、申請表及相關表格已上載至澳門基金會網站
,歡迎有興趣人士報名參加。有關計劃將於

日至

日接受報名,申請人須將所需申請文件於辦公時間內遞交至澳門新馬路永光廣場
樓澳門基金會。如欲查詢詳情,請聯絡鄭先生,電話:
;傳真:
;電郵:

城會橫琴考察
了解區域發展
【本報訊】城市規劃委員會一行日前(

日)到橫琴參觀,實地考察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規劃概況。委員會冀藉此行加深對橫琴以至區域發展現況的了解,以更好地對澳門日後的城市規劃工作提供意見。
城規會設立逾一年,多位委員在城規會平常全體會議上表示,澳門土地資源珍貴,城市空間尤其是舊城區土地利用受客觀條件制約,期望透過新城填海區促進城市擴容,同時藉與橫琴等地區域合作,達至改善居民生活質素的目標。委員會希望藉著橫琴參觀考察,借鑒城市發展及新區建設經驗。
行程其間,城規會副主席梁竟成與各委員先後實地參觀了橫琴綜合管溝工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項目,並與相關工作人員就關注的議題進行了交流。
其中,橫琴綜合管溝工程項目總長
公里,容納電力、通訊、供水等市政管線,並實施統一規劃、施工和維護,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間、節約資源,體現創新、環保的現代綠色市政建設理念。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是按照《粵澳合作框架協議》落實的建設項目,以推動粵澳更緊密合作、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城規會副主席梁竟成在參觀考察中表示,橫琴毗鄰澳門、兩地地緣關係密切,感謝承建單位分享新區規劃及建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梁竟成指出澳門正開展五幅新城填海土地規劃、各項基建工程亦陸續推進,橫琴相關寶貴經驗極具參考價值。城規會作為特區政府的諮詢機構,透過今次行程增進了與橫琴方面的交流,更有助委員會從區域合作及宏觀層面,整體檢視澳門規劃及發展,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繼續建言獻策。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宗司法判決,令澳門醫療界心寒到要群起攻之。兩名兒科醫生被中級法院裁定觸犯過失傷害罪,案件公開後陸續有醫療團體、醫護組織及醫療界人士,在報章上大篇幅刊登嚴正聲明或接受訪問時質疑法院的裁決,或明或暗地表示對判決的不滿,認為會破壞醫患關係,令往後的醫療訴訟無日無之。這些都是醫療界過份杞人憂天,而作出假設性推論,彷彿一宗個案便將整個醫療界推入萬丈深淵,說得難聽簡直有點妖魔化司法裁決。
每有醫療事故發生,業界都希望大家以個別事件來看待,然而,業界本身就不能把今次事件單一看待,還要打蛇隨棍上,扑了你一吓就來個大反攻,連日來又哮又吼又叫,相反,司法界未見連隨對駁,唔想同你拗,好簡單,因為從來無人要一竹篙打一船人,只不過自己膽怯,說成醫療事故刑事化、醫療非商品買賣、怎可刑事控告醫護人員,什麼損害病人利益,其實是將自己保護起來,把過失當作風險,做到神聖不可侵犯!
若真的如他們所言,裁決逼使醫生自我保護,作出過度檢查,導致醫療費用增加,撕裂醫患關係等等,那只能說明不夠專業,甚至自毀專業。司機不小心駕駛撞死人、海難船長棄船逃生,都要被追究責任,分分鐘可能被判誤殺,莫非他們就一心想害人嗎?非也,只是當中涉及責任、專業、過失。醫療界應從今次事件中自我警醒,才能做到刑不上大夫,而非拿病人權益作為換取特權的籌碼,以輿論來翻案,“是可忍,孰不可忍”。
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