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議員斥搭的士難過搭飛機 羅司反駁:改善有目共睹
  • 益隆炮竹廠土地置換調查報告出籠 廉署捅破驚天 土地煉金案
  • 化解爭端 要對話不要對抗 南海仲裁並非終點
  • 南海仲裁 九段線被判無效 中方:非法裁決 絕不接受
  • 腰斬、手折、切割 辣手摧樹180株 殺樹狂徒造孽「綠色慘劇」
  • 一年停電13次玩殘舊區 居民一味反對建變電站慘過「撲水」
  • 新土地法激起萬丈浪 發展商細說南灣湖 千億大計的前世今生
  • 南灣湖收地前夕 當局再辦研討會 如何解讀新土地法勢掀論戰
  • 點火割脈雙料自殺 六旬男尋死原因離奇
  • 女生陪上樓取錢包誤墮「魔窟」 同班男同學竟是大色魔
  • 港珠澳大橋合龍成功 史上最長 「巨龍」現真身
  • 南灣湖CD區收地無可逆轉 官司勢難免 寶地徒養蚊
  • 千九經屋首批家團昨揀樓 快盈大廈三房單位最搶手
  • 英國退出 與歐盟43年緣盡 歐27國領袖聚首急商對策
  • 學者憂歐盟強硬回擊英國 在英升學澳生或淪「炮灰」
  • 司機疑轉彎「攞位太盡」 40 呎長貨櫃鎖路斷車流
  • 內地扒手集團本澳肆虐 卿本佳人 12歲女為何作賊?
  • 此「城」延續興衰之秋也 專家教路 創意救未來
  • 中央屠宰調查小學雞答案滿天飛 活雞勢成絕響 只差時間表
  • 巴士站違泊 一個月勸6,700次 論者:加大天眼執法 勝無謂口水

小漁村蛻變成國際旅遊城市 南西灣歷史建築見證澳門昔日....

2015-06-15 07:00

怡和房屋門前被多棵大樹遮擋,遊人途經時容易忽略而過。(周婉茵攝) 怡和房屋雖是西式平房,但外牆卻以中式花磚作裝飾。(周婉茵攝)  

曾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的查理.義律,被認為是鴉片戰爭的關鍵人物,他曾在怡和房屋內居住,其後成為香港第一任行政官。(互聯網圖片)  

燒灰爐炮台百多年前已遭拆掉,如今只留下一面石牆。(周婉茵攝)  

1900年的峰景酒店(澳門街道網圖片)  

葡萄牙駐澳總領事官邸前的葡萄牙國旗飄揚,昔日該處為峰景酒店。(周婉茵攝)  

南西灣沿岸如今是市民熱門跑步勝地。(周婉茵攝)  

南灣是澳門最先填海造陸的地方,旅遊塔一帶是1990年代最後一次填海而來。(周婉茵攝) 1935年,自民國大馬路鳥瞰的南灣。(澳門街道網圖片)  

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冀推動更多青年人了解澳門的歷史建築。(周婉茵攝)  

導賞團第二期活動即日起接受報名。(周婉茵攝)  

今日南灣湖及西灣湖一帶,波光粼粼,沿岸多幢歐陸式建築,徐徐涼風吹送下,是市民及遊客跑步及散步好去處。然而,這裡其實深藏歷史底蘊,昔日天然海灣,不止漁業興旺,亦是澳門主要對外通商港口,外商絡繹不絕。

當局近年悉心保護有關舊建築群,惟建築再美、遊人再多,亦只匆匆而過,遑論駐足欣賞,適逢今年申遺十周年,有團體為了不讓有關建築物背後故事被遺忘,特舉辦活動,帶領遊人認識及感受南西灣這一小片舊城往事,身為澳門人的你與我,又對該處歷史知多少?本報記者特意挑選其中三處,讓我們一同訴說其歷史背後的印記。

怡和房屋
「洋行之王」在澳根據地

地址:西灣街17號

西灣街與公園街交界有一幢兩層高黃色建築物,看似普通西式洋房,但仔細看卻卓爾非凡,外牆上有西式雕花,但外圍矮牆卻以方形中式琉璃花磚做裝飾,配上紅色瓦筒檐頂,中西合璧,非常特別。
 

原來這裡是十九世紀號稱「洋行之王」、英資「怡和洋行」在澳門的辦事處,目前怡和旗下企業有文華東方集團、宜家家居(港台分店)、7-11便利店(港澳台分店)等,在香港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但自1949年,怡和撤出澳門該辦事處後,這裡便成為該公司曾經立足澳門的印記。

怡和創辦人在此辦公

根據資料,怡和創辦人威廉.渣甸及詹姆斯.馬地臣曾在此建築辦公,亦曾被徵用為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的行邸,與鴉片戰爭有關係密切的律勞卑、義律二人,都先後在此居住過。
 

建築建於十九世紀初,鴉片戰爭之前,當時只有廣州是中國唯一通商口岸,按規定,外國商船需先到澳門查驗關稅,故當時的澳門已是國際有名貿易港,怡和創辦人看中這點,在澳門設立辦事處,同時亦為怡和大班(洋人對老闆的稱謂)私宅。一直到鴉片戰爭過後香港開埠,怡和搬到香港,房屋始被改建成別墅,其後再將半座大樓轉贈天主教澳門教區,成了利瑪竇學校;剩餘的半座,則是今天的怡和房屋,建築歷近150個年頭,仍然屹立不倒,是昔日澳門國際貿易港風光一時的證明。

燒灰爐炮台(現為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官邸)
成功抗擊荷蘭入侵的助力
西望洋山東南麓

燒灰爐炮台普遍被認為在1622年已存在,距今400年,可能是澳門最早的炮台,不過,炮台在20世紀初被拆除,如今徒留石牆遺址,不講不知,原來這座炮台曾是我們抵禦荷蘭入侵的功臣。
 

事情追溯16世紀中後期的明朝年間,葡萄牙人已經租借澳門,壟斷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惟至17世紀初期,荷蘭開通往來東方的海上航線,並對澳門虎視眈眈,發動多次侵略。
 

炮台盡顯角色抵禦外敵

為了抵禦荷蘭入侵,葡人不理明朝政府規定,偷偷在燒灰爐等地修築城牆及炮台,終在1622年,葡荷在澳門開展一場大戰役,燒灰爐炮台與竹仔室炮台及南灣炮台,盡顯其二線防禦的角色,在後勤支援上協助大炮台,最終擊退荷蘭。

另外,石牆上有一座黃色葡式建築,1870年已經存在, 經多次易主後,如今成了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官邸,遊人只可自山下遠眺。追溯歷史,官邸由一對英籍夫婦將其改建成酒店,後來易手,做過療養院、中學校舍、難民收容所、英軍休養中心等。到1990年代初,澳葡政府才收回建築,進行大規模復修,改名「峰景」五星級酒店,由於只有八個房間,用以招待特定人士及外賓,直至1999年回歸前夕,酒店結業為止。
 

南灣(南灣湖及西灣湖)
澳門填海造陸之始
南灣湖景大馬路及民國大馬路對海海岸

填海造地在澳門非新鮮事,澳門最先填海地方是南灣。在填海前,南灣湖與西灣湖原屬一體,喚作南灣,是一片月牙狀天然海灣,清代澳門同知印光任,曾撰詩《南灣浴日》描繪,稱南灣之大可以容納一整個太陽,而「南灣浴日」被譽為「濠鏡十景」之一。昔日南灣是澳門外港,外商在灣邊停泊商船,登岸進行買賣,漁民則在岸邊捕漁及撿蠔,非常繁華。但這一片繁華景象,自1845年被連綿的填海工程徹底改變,當年澳門還只是一個面積不到三平方公里半島,但葡萄牙宣布要將澳門發展成為自由港,以吸引外商來澳經商,為了開拓土地,葡萄牙決定以填海來增加澳門土地。
 

填海工程由澳督府海灘開始

第一個進行工程地方是「澳督府」與燒灰爐炮台對開海灘,隨後又在南灣以西,開闢民國大馬路、填平加思欄炮台與舊法院大樓之間土地,直至近代,南灣湖的填海工程不斷延伸,故有了今天的旅遊塔等地,南灣亦被一分為二,變成南灣及西灣兩個人工湖,百年前一望無際的港灣風光,經歷百年填海史最終消失得無影無蹤。
 

冀青年多參與 增加對本土文化保育的認識

自澳門成功申遺後,在官方及坊間團體推動下,市民對世遺景點認識有所增加。文物建築,與本土歷史之間有莫大關聯,綜觀現時中等教育,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能夠涉獵有關澳門歷史的知識有限,澳門文物大使協會理事長梁詠儀希望,能推動青年人參與活動,並親身擔任導賞員,加強對本土歷史,以及文物保育的認識,有莫大的益處。
 

過去該會曾多次推出不同的世遺路線,近年則開展加多新型主題路線,冀讓市民認識世遺外,也可了解不同街區及世遺景點以外,其他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過去亦曾接待過學校及政府部門。梁詠儀透露,協會定期吸納新血,在培訓活動導賞員方面,除先要參加為期三個月的相關課程,包括澳門歷史、文遺知識、法規及導賞技巧等,吸納中、大學生及在職青年參與,在活動以前,亦鼓勵他們自行搜集資料、圖片,讓他們在過程中加深對文遺的認識。

細味南西灣獨特故事 團體辦導賞遊歡迎市民參加

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早前舉辦名為「夜遊世遺,南灣浴日」活動,目的為帶領市民及遊客在夜幕下穿梭南西灣的大街小巷,藉著遊覽歷史建築,了解該區昔日故事及變遷。
 

南灣是澳門繁華的商業區,遍地寫字樓,南灣對岸即亞馬喇前地附近,賭場林立,在這區附近工作的人群不少,但要近距離接觸其舊城往事,卻鮮有機會。故此,協會特意選擇在夜晚人潮漸退時開始活動,期望參加者可放下繁囂與緊張情緒,在昏黃燈光下細味南西灣的獨特風韻。協會將於7月11日(星期六)及12 日(星期日)舉辦第二場導賞活動,費用全免,歡迎任何人士報名參加。

(有關故事內容參考自南灣浴日導賞團,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出版的《澳門文化遺產導賞指南》)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