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4校28學生集體染流感
  • 立會小組籲公共採購清晰開標評標委運作
  • 深合區用工法律宣導站揭牌
  • 賀一誠:加強與幾比市政管理建設交流合作
  • 經科局稱住宅中央石油氣價差難簡單比較
  • 氣象局料明起雨多或水浸 下週天氣仍不穩
  • 歐元區4月PMI遠優於預期 歐洲央行或延後減息時程
  • 持續投資民營煉化企業 沙特阿美擬入股恒力石化
  • IEA料今年佔比增至20% 中國電動車全球可賣千萬輛
  • 澳琴露營節延期舉行
  • 黃潔貞冀引人流助紅街市攤販經營
  • 鏡湖護理學院推照顧者技巧網上平台
  • 親子運動日下月19日舉行
  • 機場車禍司機涉酒駕 傷者暫沒生命危險
  • 粵港澳傳統醒獅精英賽於周六舉行
  • 管理學院倡拓客貨運航線促民航發展
  • 永援中學後方操場用地批給失效
  • 國家藝術基金: 澳門申報項目成果特別好
  • 越籍外僱至少向18人高息放貸涉暴利罪
  • 前科漢再涉巴士性騷擾女子

法國總理說法國將與恐怖主義進行持久戰

2015-06-30 00:00
【新華社巴黎電(記者鄭斌)】法國總理瓦爾斯28日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法國將長期面臨重大恐怖威脅,法國必須與恐怖主義進行持久戰。
據報道,瓦爾斯在採訪中說,恐怖主義不僅涉及法國,也涉及其他歐洲國家和整個世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及其分支機構希望打擊的不僅是西方的價值觀,而且是世界的普遍價值觀。他強調,法國不能在這場反恐戰爭中失敗。
瓦爾斯指出,法國議會已經投票通過了兩項反恐法律。政府已經部署了3萬名警察、憲兵和軍人保護全國5000個敏感地點。政府正在警察和憲兵隊伍中設立2000個新工作崗位,專門負責反恐鬥爭。政府還將在負責反恐的司法機關和監獄中設立950個新工作崗位。
他指出,法國將與26日遭受了重大恐怖襲擊的突尼斯加強安全合作,尤其是保護突尼斯和利比亞兩國交界的邊境地區。法國還將向突尼斯提供經濟支持。
另據報道,26日在法國東部伊澤爾省一家工業氣體工廠發動恐怖襲擊的嫌犯亞辛·薩勒希,28日向調查人員承認是自己殺死了其僱主科爾納拉,並且發動了在工廠的襲擊。
薩勒希沒有交代自己的行為是否受恐怖組織指使,只是說與僱主科爾納拉因為工作糾紛發生了嚴重爭吵。
警方在查看了薩勒希的手機後發現,他在作案後曾和死者一起自拍,並且使用即時通信軟件把自拍照發到北美地區的一個手機號碼。目前,法國警方初步確定,收件人是一名在敘利亞的“伊斯蘭國”組織法籍成員。
日本民間團體收集百餘萬簽名反安保法
【新華社東京電(記者劉秀玲)】由憲法學者和作家組成的日本市民團體“反戰千人委員會”,29日向國會參眾兩院提交了165萬多個群眾簽名,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要求撤回安保相關法案。
“反戰千人委員會”由日本知名作家學者於去年3月在東京發起成立,隨後以“護憲”“反戰”為宗旨在日本各地開展集會遊行活動。今年1月起,該組織發起簽名活動倡議,截至5月底,共收集到165.89萬名群眾的簽名。該組織已於本月23日將這些簽名提交至首相官邸。
活動發起人之一、紀實作家鐮田慧在29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就日本自民黨年輕議員口出妄言提出批評。此前,日本自民黨年輕議員在學習會上聲稱“要滅了沖繩兩家地方報紙”“收拾媒體只需要切斷他們的廣告收入”。對此,鐮田慧說:“一群不知戰爭為何物的孩子出現在國會議員中真是恐怖。這是直接反映當權者失去自製力的歷史性事件。”
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山口二郎也指出,議員發言折射出其“令人難以置信的偏見和愚蠢”,他認為“自民黨年輕議員品質劣化、議員教育制度也已經崩壞”。
“反戰千人委員會”表示將繼續收集反對安保法的簽名,要求日本政府放棄戰爭立法,不締結使日本參與戰爭的條約,不在海外行使武力,以和平憲法為基礎開展外交。
日本政府上月14日通過了與行使集體自衛權、強化日美軍事一體化相關的一系列安保法案,隨後提交國會審議。但隨著審議展開,安保法案背離憲法理念、涉嫌違憲的問題點不斷浮現,法案本身的正當性遭到絕大多數憲法學者、律師、前政府法制局官員等法律專家的質疑和批判。
美國紐約州兩名越獄殺人犯中第二人被警方擒獲
【新華社紐約電(記者李大玖 劉莉)】美國紐約州警方繼26日擊斃一名從紐約州一監獄越獄的殺人犯後,28日在美加邊境逮捕了另一名越獄殺人犯斯韋特。
本月6日,斯韋特和馬特從紐約州克林頓監獄逃走,此後警方派出逾千人在監獄附近搜索。警方說,斯韋特被捕之前被警方擊中受傷。
據警方公佈的資料,馬特現年48歲,1997年因綁架毆打致一名男子死亡,被判入獄25年。斯韋特現年34歲,2002年因殺死一名副警長被判無期徒刑。
克林頓監獄是紐約州最大、安全級別最高的監獄,關押囚犯2689名。
埃及總檢察長遭襲傷重身亡
【新華社開羅電(記者馬岩)】據埃及官方媒體《金字塔報》網站29日報道,當天早些時候遭遇爆炸襲擊的埃及總檢察長希沙姆·巴拉卡特終因傷勢過重身亡。
據警方介紹,巴拉卡特當天上午準備乘車前往工作地點時遭遇事先策劃的爆炸襲擊,其鼻部和肩部受傷,隨後被送至附近醫院接受救治。
有埃及媒體報道說,一個自稱“吉薩人民抵抗運動”的組織通過社交網站宣佈製造了襲擊事件。但幾小時後,該組織又撤消了這條消息。
此前,與“基地”組織有關、現已宣佈效忠“伊斯蘭國”的極端組織“耶路撒冷支持者”鼓動對埃及司法系統發動襲擊,以報復埃及當局今年5月處死6名該組織成員。
自2013年7月埃及軍方解除穆爾西總統職務以來,極端分子以西奈半島為主要基地,頻繁發動針對埃及軍警的襲擊,迄今已造成600多人死亡,“耶路撒冷支持者”宣稱製造了其中大多數襲擊事件。
乍得警方對“博科聖地”發動軍事打擊致十一人死亡
【新華社雅溫得電(記者黃亞男)】恩賈梅納消息:乍得警方29日早上在首都恩賈梅納附近發動對極端組織“博科聖地”一據點的軍事打擊,共有6名“博科聖地”武裝人員和5名警察死亡。
警方發動軍事打擊時,6名“博科聖地”成員將綁在身上的炸藥引爆後身亡,5名警察同時在爆炸中身亡,另有3名警察受傷。警方還在行動中繳獲3套自殺式爆炸裝置。
乍得內政及公共安全部長哈米德向媒體透露:“我們在行動中成功逮捕了‘博科聖地’在乍得和喀麥隆北部的頭目和一些成員,還繳獲了一些文件和通訊設施。”
本月15日,恩賈梅納同時發生兩起襲擊事件,造成38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乍得政府認為襲擊事件是“博科聖地”所為。
“博科聖地”成立於2004年。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已有至少1.5萬人被“博科聖地”殺害。
伊拉克多地發生武裝衝突致六十人死亡
【新華社巴格達電(記者陳序)】伊拉克安全部門官員28日說,伊拉克多個地區當天發生武裝衝突,造成至少60人死亡、19人受傷。
一名安巴爾省安全官員當天對新華社記者說,伊拉克裝甲部隊炮擊了距首都巴格達西北約200公里的哈迪賽市,擊斃至少26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此外,伊拉克軍隊和民兵與“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在距巴格達以西約160公里的希特市附近展開戰鬥,15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被擊斃。
這名官員說,伊拉克空軍當天還出動戰機轟炸了被“伊斯蘭國”控制的距巴格達以西約50公里的費盧傑市,空襲至少造成10人死亡、另有19人受傷。
在伊拉克北部薩拉赫丁省,伊拉克軍隊與什葉派民兵對距巴格達以北約120公里的薩邁拉市郊區一處“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陣地發動進攻,擊斃了至少9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
去年6月,伊拉克爆發嚴重武裝衝突,包括“伊斯蘭國”在內的反政府武裝相繼奪取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土地。近幾個月來,武裝分子一直試圖從安巴爾省向巴格達推進。今年5月17日,“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佔領安巴爾省首府拉馬迪。
政治互信是解決伊核問題的關鍵
【新華社北京電
然而,如果談判的主要對手,伊朗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放下歷史恩怨,不建立起足夠的政治互信,不僅談判難以推進,即使達成了某種協議,也不可能徹底解決伊核問題,於雙方利益、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無益。
不可逆轉的趨勢
伊核談判歷時12年,步履艱難、進展緩慢。今年4月在瑞士洛桑達成框架性方案後,伊核談判“走上正軌”。儘管依舊艱難,但和平磋商達成全面協議的大勢已不可逆轉。
如今。雖然美伊兩國國內仍有著十分強烈的針對對方的指責和猜忌,但兩國政府代表仍然如期磋商。這既是強烈的政治意願所致,也是各方政治經濟現實所迫。
儘早就伊核問題達成全面協議,有助伊朗重新融入國際社會,改變國內經濟現狀,符合伊朗人民的福祉。長年的制裁嚴重地限制了伊朗的經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負增長。
伊朗經濟學家估計,制裁一旦取消,伊朗國內生產總值至少能夠增長一個百分點,隨之創造的就業和發展機會更是不可低估。
為遏制伊朗,美國數十年出錢出兵,甚至攛掇地區教派衝突,造成中東局勢動蕩不安,地區危機此起彼伏。就伊核問題達成全面協議,可讓伊朗重返國際社會,有利於穩定地區局勢;而繼續孤立伊朗則可能將其逼入絕境,中東局勢更將一發不可收拾。
伊朗與西方數十年的敵對歷史證明,無論是互相指責,還是堅持單贏思維,都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相反,以互利互惠的共同利益為基礎,逐步構築政治上的相互信任,才是解決問題的長遠之道。
爭執不下的分歧
伊核談判4月在洛桑實現“破冰”進展,確定了伊朗減少核活動尤其是濃縮鈾生產,以換取取消經濟制裁的框架性方案,最後分歧集中於取消制裁的時間、履行協議監督機制等方面。
美國聲稱,伊朗同意在15年內不再興建新的鈾濃縮設施,其5060臺鈾濃縮離心機繼續運轉,其餘約14000臺將被凍結10年。
但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卻於23日表示,只接受核能力部分受限制,核設施被凍結10年或15年“不可接受”。
伊朗希望,一旦簽署全面協議,美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必須“在同一天解除所有對伊經濟和金融制裁”;而美國等國卻堅持,必須在確認伊朗履行協議的基礎上,逐步分批解除制裁。
監督伊朗履行協議的機制之一,是讓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軍事設施和其他機構“非常規核查”,伊朗對此堅決反對。
伊核談判涉及大量技術問題,協議本身也需要專業支撐。中國始終秉持公正、客觀的立場參與談判,呼籲各方堅持政治引領,儘早達成協定。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李保東28日在維也納說,在談判最後時刻,各方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政治決斷,二是體現靈活,三是抓緊解決。
構築長久信任
關於離心機、燃料棒和監督機制等細節的爭執令談判進展艱難,但真正的分歧卻隱藏於西方與伊朗漫長的衝突歷史中。
伊朗石油儲量豐富,戰略位置重要,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西方國家爭相染指的對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更是不間斷地將自身政治意願強加於伊朗。為阻止伊朗石油國有化,美英情報機構聯手顛覆了民選的摩薩臺政府,美國扶持巴列維的獨裁統治,直到1979年伊朗革命將其推翻。
伊朗人質事件最終導致美伊兩國斷絕外交關係,美國開始全面打壓伊朗。80年代兩伊戰爭中,美國站在伊拉克一邊,為薩達姆政權提供武器裝備。同時以各種藉口對伊實施政治打壓、經濟封鎖,並指責伊朗“輸出”恐怖主義。
美伊恩怨是伊核問題的癥結所在。不消除這道歷史陰影,就無從徹底解決伊核問題。
美國等西方國家與伊朗為敵數十年,為遏制其影響插手中東事務,但卻是越管越亂,造成當地局勢嚴重失控。從伊拉克到敘利亞,從利比亞到也門,不少中東國家遭受戰亂之苦,極端主義勢力到處蔓延。美國等西方國家是時候換換腦筋,以新思路解決問題了。
伊核談判或許有結束的一天,有關各方也許能夠達成某種協議,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政治互信,伊朗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就無法理順,伊核問題也就難言真正獲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