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議員斥搭的士難過搭飛機 羅司反駁:改善有目共睹
  • 益隆炮竹廠土地置換調查報告出籠 廉署捅破驚天 土地煉金案
  • 化解爭端 要對話不要對抗 南海仲裁並非終點
  • 南海仲裁 九段線被判無效 中方:非法裁決 絕不接受
  • 腰斬、手折、切割 辣手摧樹180株 殺樹狂徒造孽「綠色慘劇」
  • 一年停電13次玩殘舊區 居民一味反對建變電站慘過「撲水」
  • 新土地法激起萬丈浪 發展商細說南灣湖 千億大計的前世今生
  • 南灣湖收地前夕 當局再辦研討會 如何解讀新土地法勢掀論戰
  • 點火割脈雙料自殺 六旬男尋死原因離奇
  • 女生陪上樓取錢包誤墮「魔窟」 同班男同學竟是大色魔
  • 港珠澳大橋合龍成功 史上最長 「巨龍」現真身
  • 南灣湖CD區收地無可逆轉 官司勢難免 寶地徒養蚊
  • 千九經屋首批家團昨揀樓 快盈大廈三房單位最搶手
  • 英國退出 與歐盟43年緣盡 歐27國領袖聚首急商對策
  • 學者憂歐盟強硬回擊英國 在英升學澳生或淪「炮灰」
  • 司機疑轉彎「攞位太盡」 40 呎長貨櫃鎖路斷車流
  • 內地扒手集團本澳肆虐 卿本佳人 12歲女為何作賊?
  • 此「城」延續興衰之秋也 專家教路 創意救未來
  • 中央屠宰調查小學雞答案滿天飛 活雞勢成絕響 只差時間表
  • 巴士站違泊 一個月勸6,700次 論者:加大天眼執法 勝無謂口水

苦撑待變 終現反攻曙光

2015-08-24 14:37

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抗戰期間赴美訪問七個月,在全美各地及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爭取美援,因其英語純正、風姿高雅及卓越的才華,曾掀起一陣宋美齡旋風。(互聯網圖片)  

一架執行駝峰航線運輸任務的飛機墜毀,機身上的駱駝(紅箭嘴示)代表成功執行任務的次數。(互聯網圖片) 駝峰航線途經喜馬拉雅山脈的空中禁區,只能貼山峰飛行,每趟任務都是九死一生。(互聯網圖片) 宋美齡  

希特拉  

美國總統羅斯福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退休空軍上尉陳納德,在華組建名為「飛虎隊」的美國志願航空隊,擊落日機至少115架,捍衛中國西南領空的安全,為抗戰立下赫赫戰功。(互聯網圖片) 珍珠港事件中,美軍受創的三艘戰列艦,左起分別是西維珍尼亞號、田納西號及亞利桑納號。(互聯網圖片)  

抗戰初期,日軍旋即佔據廣州、海防等重要對外貨運通道,雲南省政府徵集20萬民眾,開闢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大動脈。(互聯網圖片)  

孫立人率領的遠征軍新38師,收復緬甸仁安羌,救出英軍7,000多人,他也是第一位在戰場上獲英王授勳的中國人。(互聯網圖片)  

香港淪陷後,日軍拘捕多位西方銀行家。(互聯網圖片)  
1937年爆發的對日抗戰,是二戰中時間最長、人員犧牲最慘烈的主要戰場,除了戰場上的慘烈犧牲外,國民政府在國際強權間外交策略的拿捏,也是一場驚心動魄攻防戰。當時的中國,剛剛擺脫長期的封建體制與內亂,只是列強瓜分殖民地利益的「次等民族」,加上法西斯主義興起,歐洲大陸戰雲密布,英國首相張伯倫面對中國的求援時曾說,「我們怎會在此時增加日本這樣一個敵人」,中國只能在軍備、訓練都不如人的情況下苦撑待變,獨立抗戰長達四年半,直到珍珠港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政府向軸心國宣戰,對日抗戰才進入聯盟作戰階段,中國的地位終於受到重視,位列美英蘇中四強之列。

抗戰時期的國際形勢詭譎而複雜,一戰的教訓並未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列強在各殖民地的利益關係牽一髮動全身,國際共產主義的興起也讓西方國家芒刺在背,面對德國納粹與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英美法等國家多採取綏靖主義,抱持「不贊成但也不反對」的態度隔岸觀火,國民政府盼望透過外交手段阻止日本的侵略,在國聯(聯合國前身)與九國公約(列強對中國殖民利益問題的協商機制)都只得到失望的結果。

歐戰爆發 孤立無援

1930年,希特拉上台,為整軍備戰需求向中國購買鎢礦,德國則向中國出口軍火,中國成為德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七七事變前夕,中國從海外進口的軍火,超過八成來自德國。抗戰爆發後,日本對華北地區的攻勢影響了德國在華的經濟利益,希特拉仍持續透過印尼、香港等地向中國提供軍火。此外,蘇聯面對西面德國納粹與東面日本的威脅,為求中國戰場能夠牽制日本,與中國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同時簽訂購入武器貸款的協定。

然而,蔣介石仍然憂慮蘇聯與共產黨的合作,也對德國納粹戒慎恐懼,蔣介石始終認為,日德意與英美終將一戰,而英美將是最後的戰勝者。他希望以英美等國在華利益為誘餌,不斷以打算投降為要脅,迫使英美有限度支援中國。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白色閃電席捲歐洲大陸,繞過馬其頓防線六周攻陷法國,德意日三國軸心成立,英國成為歐洲最後的堡壘,美國秉持先歐後亞策略,為英國與蘇聯提供大量援助。1941年,蘇聯與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也因歐戰停止對華援助,中國陷入抗戰以來最孤立無援的一段時間。

美日談判無果 珍珠港劇變

1941年7月,日本南進,入侵法屬印度支那(今日的越南、老撾及柬埔寨),令如履薄冰的日美關係瀕臨破裂邊緣,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對日本採取全面經濟制裁,包括實行石油禁運。日美關係從此急轉直下,11月,美國國務卿赫爾召見日本駐美大使,並提出日本立即從中國撤兵等條件,12月1日,日本召開御前會議,作出對美國、英國及荷蘭開戰的決定。12月7日凌晨4時,日軍偷襲停駐在珍珠港內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盼望的劇變終於出現。

蔣介石的抉擇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面對究竟是只向日本單獨宣戰,還是向所有軸心國宣戰的抉擇,假如美國參戰後在太平洋地區採取守勢,則對中國抗戰緩不濟急,同盟後對東南亞戰事也難以置身事外,且可能得罪蘇聯,而蘇聯卻是能夠立即對日本造成威脅的可能盟友,因此蔣介石在蘇聯尚未對日宣戰前舉棋不定。

此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外交部長宋子文表示,他已收到蘇聯的承諾,蘇軍開赴預定位置後將立即對日宣戰,珍珠港事變兩日後,蔣介石決定向軸心國宣戰,正式與英美結盟,雖然羅斯福的承諾成空,英美將重心放在歐洲戰場,對太平洋戰場採取戰略守勢,使得中國又經歷三年多的苦戰,但從結盟開始,美國的援華物資對戰情逆轉起到關鍵作用,中國終於不必孤軍奮戰。

遠征緬甸 16萬人戰死異鄉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對中國西南邊陲近鄰緬甸虎視眈眈。通過緬甸,日軍可以西進印度,取得印度洋制海權,並實現從西南方向包圍中國的企圖,封鎖從仰光直通雲南昆明的滇緬公路,截斷盟軍對國民政府的援助命脈。

1942年1月,60,000日軍衝過泰緬邊境,英緬軍第17師一潰千里,無力禦敵的英軍向中國請求增援。蔣介石火速命令羅卓英帶領三個軍、約十萬精兵集結成遠征軍入緬。4月14日,孫立人帶領第66軍新38師,收復緬甸仁安羌油田,解救英軍7,000多人,以及被俘英軍、美國傳教士及新聞記者等逾500人,轟動西方,中國遠征軍一戰成名,孫立人獲得英王喬治六世頒發大英帝國司令勳章一枚。但英軍不願在戰場配合出力,令第一次遠征以失敗告終,十萬大軍傷亡過半,其中第五軍1,500名傷病員無法步行撤退,又不願被俘,點火自焚,壯烈殉國,穿越野人山追擊日軍的部隊亦有30,000人葬身原始森林。

1943年2月,中國遠征軍在新任總司令陳誠帶領下,再次出征。1944年,駐紮於滇西的遠征軍開始反攻,並一路奮勇向西推進,最終於1945年1月,與從印度東進的新一軍勝利會師,之後新一軍與新55師繼續南下600多公里,並於3月與英軍會師。至此,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傷亡11萬人,殲敵14萬人,收復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取得戰略大反攻關鍵勝利,遠征軍凱旋回國。

香港保衛戰 英國人的盤算

抗戰爆發後,日軍旋即攻陷廣州、海南島,香港陷入日軍包圍,1940年6月,英國答應日本關閉滇緬公路的要求,等於切斷中國海外援助的大動脈,期望能藉此延緩兩國開戰的時間,此時,英國對於應該從香港撤軍或者增援搖擺不定,撤軍是因香港難以防守,不設防能夠減少傷亡,而增兵則能夠對中國戰場起到鼓舞作用。不列顛戰役勝利後,英美對日態度趨於強硬,開始商討增兵東南亞,由加拿大派出兩個營的兵力協防香港,駐港兵力達到7,000人。

1941年12月8日早上8時,即珍珠港事件後僅數小時,由酒井隆指揮的日本軍隊從深圳向香港發起進攻,由於實力懸殊,守軍一路敗退,於12月13日退入香港島。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率駐港英軍投降,香港淪陷。從1941年12月起到1945年8月,香港渡過三年又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為了減緩人口壓力,日軍執行歸鄉政策,大量市民被驅逐至中國大陸,三年多時間內,人口減少了100萬人。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