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北區增打卡位 商戶配合搞噱頭
  • 穗首筆“粵信融”助澳企獲授信
  • 外資新策促大灣區高水平對外開放
  • 聯想集團業績復甦勝預期
  • 新興經濟體成投資新增長點
  • 澳琴聯合“出海”赴美招商
  • 連調兩周 港股續整固
  • 淺談“封關”後琴澳跨境電商發展
  • 生產力:創立自家花茶品牌
  • 學者:打造“澳門精選”品牌形象
  • 青企:性價比和方便性須配合
  • 中銀中小企:網上宣傳 試吃引客
  • (一家之言)輕軌助提升世旅中心形象
  • 裸買店進駐街市 冀豐富產品引客
  • 四月本地醫藥化學產品出口增48%
  • 英皇夏日限定市集 增旅遊元素
  • 文綺華:有信心全年引客3,300萬
  • 四月澳車北上增33%
  • 五月賭收201億 疫後新高
  • (一家之言)打通直航網絡 創引客誘因

(言之有爾)全球沸騰時代

2024-05-22 06:35

全球沸騰時代

    我們在厚厚的雲層下驅車北上,一眨眼,雷電交加,伴着呼嘯狂風,零星小雨化為滂沱大雨,縱將水撥調至最快,前路仍一片朦朧。路上車輛紛紛減速,打着雙閃燈移至應急車道暫避,我們瑟縮於車內,彷彿置身於水簾洞之中。

    端午節未到,龍舟水已率先傾倒。廣東自四月以來連日暴雨,“五一”當天更沖垮了梅龍高速釀成死傷,假期慘變成悲劇,為節日籠上一層愁雲慘霧,也讓公路上的使用者提心吊膽。然而,膽顫之餘,無所事事的乘客們終於不再沉浸於耳機裡的世界,反而掏出手機主動查核途經地段的實時路況,以及是否曾因野蠻採礦而破壞植被、存在水土流失的隱患,想來,或算是這宗新聞帶來的積極意義。

    氣象學中,“雨水至,春耕忙”,世間萬物受雨水滋潤而生機萌動。二○二四年的雨水卻一派反常景象,“厄爾尼諾”前腳未走,“拉尼娜”便急着上場施威:那邊廂的肯尼亞、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暴雨成災;極端熱浪席捲孟加拉國、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沙漠城市迪拜在短短十二小時內降下一整年的雨量。這邊廂的廣東省連綿瓢潑,連澳門也在相隔十多年後再次錄得罕見冰雹。氣溫不斷上升,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繼報告本年一月為史上最熱一月後,二月至四月也錄得“史上之最”。

    事實上,地球自二○二三年六月以來,每月都已打破史上同月最高溫紀錄。地球物理氣象局預測,澳門在二○四一至二○六○年的酷熱日數會增加至七十七點七日,至廿一世紀末更會超過一百日!友人閒聊時慨歎,雖是幾十歲人,卻已見證了好幾次“十年一遇”和“百年一遇”,不知是幸或不幸。這些“創歷史”和“破紀錄”,令人對酷暑、嚴寒、洪水、乾旱、山火等天災異兆憂心忡忡。有人擔心人命有損,有人擔心農作物失收,有人擔心出行不順,有人卻滿心雀躍,翹首期盼多幾天“颱風假”,自以為只要安坐於此南海小城一隅,一切皆與自己無關——直至新聞報道廣東荔枝收成大減導致澳門價格上升,方驚醒澳粵兩地經濟相融、民生相通。

    極端天氣顯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明言就是人類活動所致,特別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但仍有人不願抬頭,堅稱皆是環保分子的危言聳聽,並深信這是一場世紀騙局——一如那所謂的電動車與燃油車之爭,不過是藉着搶佔國際能源市場,轉嫁到經濟危機而已。環保被用作大國博弈的籌碼,難怪會惹來對能源發展的質疑。可當極端天氣成為常態,氣候危機迫在眼前,甚至演變成氣候災難,能源轉型便越來越刻不容緩。

    全球經濟論壇預計二○五○年會有二億人淪為流離失所的氣候難民,但《難民地位公約》明言,只有因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團成員或政治立場受迫害者才是真正意義的難民,氣候難民不在其中,則這二億人屆時該何去何從?當中又會否包括你和我?

    當極端天氣成為全球化現象,《巴黎協定》所立下“全球平均升溫目標在二攝氏度以內”的氣候目標儼然一紙空言,我們又能如何應對這個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

    蘇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