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專家理大談AI教研使用
  • 海星知識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 新華歌唱賽誦唱中華經典
  • 理大學士課程招內地生
  • 中德親子運動日溫馨熱鬧
  • 海暉中山畢業旅行拓視野
  • 國家資助澳大美術培訓報名
  • 城大校長赴渝研討英語教育
  • 培華史地問答賽精彩刺激
  • 世界年輕大學澳大排十四
  • 幼兒籃球嘉年華濠幼獲佳績
  • 創新學院學生會新閣就職
  • 國際供應鏈建模賽科大獲冠季
  • 科大嘉許交流生服務大使
  • 聖大港中大活化港公共空間
  • 勞校生赴琴生態研學增見聞
  • 今大致天晴
  • 浸信會愛羣成立十周年
  • 全運殘特奧口號徵集逾三千份
  • (新聞小語)中央撐澳 各界協力建澳

科學規劃工廈活化

2015-10-28 06:30

    科學規劃工廈活化

    澳門地小人多,土地是永恆的話題,相關的每項政策、每部法律都觸動神經。近日漁翁街“活化工廈”項目以較低的溢價金轉成商住用途,惹來社會猜疑,政府除了忙於解畫,亦須適時檢討項目的整體成效,終究要明確活化定位、完善法例,工廈資源方有被妥善運用的可能。

    “活化工廈”始於“劉十招”,以“特事特辦”加快批則,吸引工廈改為商住用途,旨在增加細單位的供應,有望解決“上樓難”。論理念,有助減少空置工廈的衛生和安全隱患,亦能增加房屋供應,為熾熱的樓價降溫,方向值得肯定。

    若論執行,顯然未算成功。至去年四月計劃宣佈中止的三年內,申請個案僅十三宗,寥寥可數。問題似乎不在屢受揶揄的“審批嚴”、“批給慢”,其中十一宗批出街線圖或規劃條件圖,惟最後提出計劃並獲核准的僅兩宗。對比計劃伊始政府宣佈可活化的工廈達九十幢、可提供一萬多個單位,相距甚遠。

    “工廈活化”成效不彰,絕非意外,從某一側面,亦反映科學規劃對施政成敗的決定性影響。與遙遙無期的舊區重整一樣,“活化工廈”最複雜的也是“業權分散”。公權力不介入,要統一共識、業權人百分百支持,獨此一項已嚇怕有意收購的發展商,重建發展恐無從入手。“受惠”的局限於業權相對統一的舊工廈,但這些項目鳳毛麟角,瓜田李下,難免又惹揣測。

    至於政策推波助瀾,間接吹起工廈“炒風”,早在社會預期。微型經濟體下的房地產市場向來是“政策市”,任何風吹草動,市場反應敏感。改建商住樓,利潤可觀,工廈從活化政策推出前後的售價、租金齊增四倍。許多視工廈為“最後避風港”的文創藝團、新興經濟、青創機構叫苦不迭,部分難逃被趕劫數。“活化”未成,原來孕育中的藝文以至新興產業的新生命卻被扼殺。

    活化工廈政策是否從此退場,抑或待檢討後重整旗鼓,公眾關注。活化定位是必然的考慮要點,尤須釐清“活化”與“重建”之別,究竟是拆卸重建、發展住宅,增加市場供應,尤其可否如坊間期望提供普羅大眾買得起、供得起的商品房,而非精品豪宅;抑或內部整改、重新包裝即可,為開拓文創、體育產業、倉儲物流等多元用途鋪路;甚至由政府收購,用於幫扶社企,各種方向須考慮周詳。

    無論重新定位如何,有許多基本的法律門檻,又或法律配套,須一攬子考慮,不可或缺。如更改用途,首先必須從修訂防火條例入手,確保生命安全至關重要。要避免炒風再臨,談利誘活化條件時,少不免從宏觀角度將租務法律、置業政策等整體考慮。就連最棘手的業權統一問題,是否等待都市更新時機,將工廈重建包攬其中,一併解決,且看當局的決心和智慧。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