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專家理大談AI教研使用
  • 海星知識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 新華歌唱賽誦唱中華經典
  • 理大學士課程招內地生
  • 中德親子運動日溫馨熱鬧
  • 海暉中山畢業旅行拓視野
  • 國家資助澳大美術培訓報名
  • 城大校長赴渝研討英語教育
  • 培華史地問答賽精彩刺激
  • 世界年輕大學澳大排十四
  • 幼兒籃球嘉年華濠幼獲佳績
  • 創新學院學生會新閣就職
  • 國際供應鏈建模賽科大獲冠季
  • 科大嘉許交流生服務大使
  • 聖大港中大活化港公共空間
  • 勞校生赴琴生態研學增見聞
  • 今大致天晴
  • 浸信會愛羣成立十周年
  • 全運殘特奧口號徵集逾三千份
  • (新聞小語)中央撐澳 各界協力建澳

大賽車交通大調整

2015-11-13 06:31

莫垂道

賽車期間,車輛禁止由慕拉士大馬路右轉上新雅馬路行車天橋。

賽車期間,新雅馬路改為反方向行車。

大賽車將於本月十九至廿二日舉行

    大賽車交通大調整

    新雅行車天橋改雙向   慕拉士禁右轉上天橋

    交通事務局協調處長莫垂道表示,賽車期間,澳門半島主要交通幹道會臨時封閉,北區往返中區、南區的交通流向主要集中於美副將大馬路、雅廉訪大馬路、俾利喇街及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預期交通壓力非常大。交通事務局與大賽車委員會及警方會積極協調開展一系列臨時交通安排,務求將影響減至最低。

    “臨時”或變永久

    莫垂道表示,今年在賽車四日期間新措施有新雅馬路行車天橋臨時改作雙向交通,新雅馬路福海花園一段改為反方向行車,即車輛可由以黑沙環斜路轉入新雅馬路經行車天橋下坡到慕拉士大馬路;禁止車輛由慕拉士大馬路右轉上新雅馬路行車天橋,有關交通燈會臨時取消。車輛只可以由慕拉士大馬路左轉上新雅馬路行車天橋。為免造成混亂,在賽車期間整日保持上述有關臨時交通改道。其間,交通事務局會觀察有關交通改道情況,若能改善該區的交通情況,慕拉士大馬路右轉上新雅馬路行車天橋的交通燈有可能會永久取消。

    卅九巴士線調整

    海港前地是大賽車的中心地帶,為減低賽車期間,外港碼頭一帶的交通壓力,及對公共交通運作的影響,並顧及旅客安全和出行,外港碼頭會實施臨時交通措施,本月十九日至廿二日每日上午九時至傍晚六時,除巴士、團客旅遊巴外,禁止重型車輛進入外港碼頭。

    賽車期間,三十九條巴士路線會調整行程,希望市民出行前留意巴士路線調整的情況。為減少巴士進入外港碼頭,十四條原來途經外港碼頭(1A、32、AP1、12、N1A、3、3A、10、10A、10B、10X、28A、28B、28BX)及兩條途經舊出入境事務廳(28C、8)的巴士路線不經上述地點,並轉往綜藝館巴士站上落客,再由三條免費穿梭巴士接駁乘客前往外港碼頭,分別12X線由亞馬喇前往外港碼頭,31線外港碼頭往綜藝館,28CX回力往外港碼頭。

    公交專道停一次

    新馬路公交專道於本月廿二日暫停實施一次,車輛可以如常行駛龍嵩正街至營地大街之間的一段新馬路;仙德麗街改雙向行車;取消友誼大馬路總統酒店前步行線;慕拉士巷、涌河新巷改單向行車,畢仕達行車天橋可以左轉入高美士街。

    友誼巷、水塘巷臨時作酒店穿梭巴士上落客區;開放科學館地面部分車位作重型客車臨時停泊區;冼星海大馬路靠近文化中心一側用作重型客車臨時停泊區;金蓮花附近不准旅遊巴停泊。

    由於賽道封閉,原來行走友誼大馬路及松山上路的車輛須取道行走其他道路,加重相關道路的交通壓力,故臨時取消沙梨頭海邊街、雅廉訪大馬路及高士德大馬路夜更泊車區及漁翁街內路泊車位,以騰出更多空間供車輛通行。

    寬富豪天橋人道

    大賽車委員會保安小組組長吳王碧瑤表示,過去多年賽車期間,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富豪酒店對開行車天橋均將部分行車線供行人使用,留意近年人流和車流增多,今年將行人使用部分擴寬,可以同時二至三人通行。新措施路面加指示符號,並有交通警員指揮,希望行人不要逗留。賽道周邊居住的市民也不要逗留在防撞欄外,確保安全。

    治安警交通廳長謝偉表示,賽車期間,交通警員每日凌晨四時開始檢控和移走跑道上的違泊車輛,提醒駕駛者切勿泊車在跑道或防撞欄旁。交通廳會派駐交通警員在賽道周邊、主要道路和交匯處維持交通秩序。大賽車期間有多條道路實施臨時交通管制措施,希望各道路使用者留意臨時交通管制符號,聽從現場交通警員指揮,互相禮讓。呼籲市民上班或上學要提早出門,盡量使用公交或步行。

    本報記者  李漢輝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