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蘇原副公安廳長囚十三年
  • “外國教授”借生態科研竊密
  • 李強:推進“兩重”建設
  • 廣東台原台長張惠建被查
  • “帶路”助中醫藥發展
  • 火山噴發
  • 美周末多地槍擊十二死
  • 日直升機故障迫降兩港遊客傷
  • 嚴重火災
  • 日客機越線接近跑道險撞機
  • 上月我新能源汽車銷量增33.5%
  • 我海警黃岩島常態化訓練
  • 王毅:中韓應追求和而不同
  • 美擬對華電動車關稅翻番
  • 華促美勿邊修路邊挖坑
  • 華春瑩線上“翻譯”美式雙標
  • 泰湄南河壩部分塌堤
  • 加林火失控煙霧蔓延美多州
  • 印尼洪災四十四人遇難
  • (社論)亞洲打響“貨幣保衛戰”

巴黎血案敲響國際反恐警鐘

2015-11-15 06:30

    巴黎血案敲響國際反恐警鐘

    法國首都巴黎當地時間十三日晚發生多宗恐怖襲擊事件,已致一百二十八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宣佈對襲擊事件負責。最大的傷亡發生在位於巴黎十一區的巴塔克蘭劇院,多名武裝分子劫持了正在劇院觀看演出的觀眾,並射殺人質。人們震驚、悲痛和憤怒,也再次給世界敲響警鐘,凸顯當前國際反恐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五,是西方社會的“黑色星期五”,當晚巴黎陷於災難。今年初的“查理周刊事件”仍未走遠,“法國最近五十年來最嚴重恐怖襲擊”的震撼猶在耳邊,巴黎的街道再次被平民的鮮血染紅,巴塔克蘭劇院內血流成河。“伊斯蘭國聖戰組織”達伊沙在網絡慶祝法國爆恐襲擊:巴黎的十一月十四日就像美國人的九月十一日,將被永遠銘記。

    作為歐洲重要國家之一的法國,發生這樣的悲劇,給世人很大教訓。在遠離戰亂的國度裡,往往忽視了安全方面的投入。《查理周刊》血漬未乾,巴黎又再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城市恐怖戰爭,更給予歐美等發達國家極為響亮的一巴掌。恐怖襲擊離人們從未遠去,隨着時代的發展,恐襲事件越來越系統化和組織化,也提醒國家安全部門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來對待這場全人類都應該警惕的襲擊事件。

    法國近年來不斷插手穆斯林國家和地區,刺激了“聖戰”組織尋求報復的慾望,因此法國已成為極端組織襲擊的重要目標。

    從去年九月開始,在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等地,軍警巡邏密集,而且時常檢查可疑物品與來往車輛,法國情報部門也制訂了一系列秘密措施,應對恐怖分子的威脅。但這些預防措施終究未能防止一連串恐怖襲擊的發生。

    二○一五年,法國並不太平。當恐怖分子一次次扣下扳機、引爆炸彈,籠罩世界的憂慮與惶惑,如同重霾一樣,既無法自行消失,也無法用外力驅散。恐襲選擇十一月十三日,似乎並不偶然:這是西方人認為比較倒楣的星期五,又是法德國家足球隊在法國國家體育場作友賽,親臨觀賽的除了法國總統奧朗德之外,還有兩國外長。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法國曾挫敗了多宗大大小小的暴恐圖謀。但即使利劍高懸,若然暴恐組織一日不除,防控體系百密一疏,“獨狼式”的襲擊令人防不勝防,必然難以將民眾和城市保護得密不透風。

    根據二○一四年發佈的資料,法國是歐洲產出“聖戰分子”數量最多的國家,已有一千多名法國人在近年前往敘利亞參加所謂“聖戰”,其中大多數人加入了IS或其他伊斯蘭極端組織,其中又有至少二百多人回到法國。是次巴黎發生連串襲擊事件後,法國再被推上歐洲反恐的風口浪尖,不但法國震驚,歐洲震驚,更令世界震驚。很顯然,恐怖分子事先肯定有組織、有預謀,否則不可能在安保嚴密的巴黎核心地帶同時發難。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用大量的傷亡、兇殘的手段恐嚇民眾,同時報復西方一年多來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針對伊斯蘭國目標發起的數千次轟炸。包括法國、土耳其、黎巴嫩在內,伊斯蘭國已經在其勢力範圍之外策劃了多起恐怖襲擊,最終的目的是宣示其“聖戰”主張,向全球受伊斯蘭極端思想迷惑者展示組織的力量,以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到他們所謂的“聖戰”之中去。

    巴黎再次發生恐襲案也給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恐怖主義正在全球蔓延,恐怖行動的手法更加大膽和放肆。世界各國唯有提高反恐意識,強化反恐措施,以綜合手段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已是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但在打擊極端恐怖組織時,更要加快改善社會發展、構建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社會秩序。只有切實改善反恐的生態系統,從根源上打擊恐怖主義,才能挫敗一切破壞國際社會穩定和殘害無辜平民的無恥圖謀,才不會讓遇害者的鮮血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