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國際太空站應獲和平獎

2015-12-01 06:30

國際太空站(ISS)月初迎來人類駐站十五周年紀念,被視為其發展的一大里程碑。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指出,ISS是全球和平合作的榜樣,成就足以贏得諾貝爾和平獎。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二日,美國太空人謝潑德(Bill Shepherd)、俄羅斯太空人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及吉德曾科(Yuri Gidzenko)成為國際太空站首批長住「居民」,此後陸續有四十五批約二百二十名太空人輪流進駐。據美國太空總署統計,駐站太空人完成了約180次太空漫步,做了約1760項科學研究,相關論文達1200篇。
目前ISS有六名太空人居住,分別來自美日俄三國。他們以聚餐慶祝,回顧ISS歷史,並討論其未來發展。現任ISS司令、美國太空人凱利(Scott Kelly)說:「我們在這裏做了許多實驗,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實驗,就是讓太空站本身作為一個繞行的載具,使人類可在太空長時間生存。」另一名駐站的美國太空人林格倫(Kjell Lindgren)形容,ISS是一道橋樑,有助人類研發及認識探索火星任務所需技術。
NASA署長博爾登周一發表聲明,指出ISS展示了多國合作的可能性,「應被視為全球和平合作的榜樣」。他說,ISS連續不間斷載人飛行,推進了對科學的認識,獲得了科研突破,將使長期載人與無人太空探索成為可能。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霍爾德倫亦表示,人類進駐太空站15載是「不可思議的成就」,而各國合作建造及維護ISS更是人類和平合作的「光輝榜樣」。
ISS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開始興建,共十六個國家參與計劃,投入資金達1000億美元。它最初僅有兩個模組,至今已擴展成美式足球場大小的太空實驗室,可供六名太空人居住。各國盼ISS為人類進一步探索火星等深太空領域時,如何在長期太空飛行中抵禦高輻射的嚴苛環境、維持身心健康等問題提供重要資料,惟因營運開支高達30億美元,預計至二零二四年預算耗盡後將無以為繼。外界相信,私人企業看準太空科研及旅遊的商機,陸續開發的小型太空站,或成未來發展主流。

正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