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新聞

內地日益多高校實踐公益研習 學者聚首UIC交流推動經驗

2015-12-08 00:00

 ◎ 與會嘉賓合影。

【記者陳藝珠海報道】首屆「公益教育與服務學習研討會」於十二月七日在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UIC等公益慈善教育領域的高校學者聚首一堂、交流推動高等教育中有關服務學習(又稱公益研習)與公益教育的經驗,並就公益慈善學課程、公益慈善學院建設展開探討。此次研討會由UIC全人教育辦公室、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宋慶齡公益慈善教育中心聯合舉辦。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外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索在學校教育中宣導服務-學習(公益研習),將教育的課堂引向社區,引向廣闊的社會實踐,「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這些年,國內越來越多高校實踐公益研習,以課程、社團活動等教育教學的多元形式,將大學生與社區服務緊密結合,在實踐行動中探索知識,學習成長。

UIC全人教育辦公室主任郭海鵬博士介紹說,UIC致力於發展一種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理念的國際化、創新博雅教育。在具體實踐中,UIC通過「全人教育義工服務」的課程,在服務學習的理念指導下,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懷社會、奉獻自己、服務社會的義工精神;在假期,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奔赴海內外有需要的地方開展義工服務活動,既能讓學生開闊眼界、深入了解社會,也能培養他們具體心懷天下的情操和社會責任。

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健剛教授以「高等教育中的公益理念和實踐」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大學開展公益教育,不只是教育學生通過做公益來研習專業,也是運用專業來做公益服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包容、奉獻以及合作精神等好公民所需要的素質。他還認為,公益課程不但要告訴怎麼做公益,更該討論為什麼要做公益,要思考公益行為背後的內涵,進而開展讓人成為人的教育,培養好的公民。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學院副院長王超教授則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對公益教育進行探討,並指出,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公益具備全球視野、夥伴關係、高透明度管理、公眾參與程度高、受社會媒體影響等特徵,而這些特徵可以為面向未來的公益教育提供啟示。

在此次研討會上發言的還有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曾晶副院長、UIC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專業黃匡忠教授等。除了探討「面向未來的公益教育」這一話題,與會人員對公益教育的課程創新與教學改革、服務學習本土化等話題進行互動交流。

華僑報新聞



關注CyberCTM